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第一场秋雨作文

凌晨五点,轰——!一阵雷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以前,总是奶奶叫我起床,可是今天不同了,是雷公公把我叫醒的,然后,我又把奶奶叫醒了。
   我听见的那一声雷声,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一幢高高的楼房突然倒塌了一样,又好像天空中有一面大鼓,一个巨人在拿着鼓槌猛敲。突然,一道闪电进入了我的视线,把整个屋子都照亮,我吓的把头钻进了被窝,心想:“怎么,难道雷公和电母在打架吗?”我正在想着,又听到了好似放鞭炮的声音,等我爬到窗户上看的时候,原来是下雨了,而且是倾盆大雨。早晨大雨过后,我走出了家门,空气非常清新,树上的叶子绿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的舒服。花也更红了,整个城市好像都洗了澡,换了一身新衣服。
   今年的第一场秋雨真美呀!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首先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站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其次,要按照方位有顺序地描写,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此外,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六、画面组合法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采取画面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注意选择的画面具有代表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ernianji/201309/199519.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们眼里的秋天作文
       我真紧张作文
       奥体中心作文
       画错了地方作文
       二年级作文找秋天300字
       小小动物园作文
       吹泡泡作文
       逛上海城隍庙作文
       习惯了小学生活作文
       漫长的回家路作文
     
     校园活动
     校园生活真开心作文
     看书趣事作文
     大自然的爱作文
     第一场秋雨作文
     我们眼里的秋天作文
     我真紧张作文
     奥体中心作文
     画错了地方作文
     二年级作文找秋天300字
    第一次看恐怖片
    开学第一课400字
    第一次做水果蛋挞作文
    开学第一天作文
    一场及时雨作文
    开学第一天作文100字
    第一次坐飞机作文500字
    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作文
    我的第一次突破作文
    第一次学电脑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