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正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一切就都止步于原点?只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事总会脱离我们的指掌间,向着一个不知名的远方飞去,生生不息。 =
  一、李煜:车如流水马如龙
  词的序幕可以说是李煜用江山城池拉开的,他一生陶醉于烟雨迷蒙的世界,他的愁绪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若,他只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文人,也许他会安逸地和心爱的小周后幸福平凡的生活。可是他没得选择,林花谢了春红,一切都太过匆匆。后人们唾弃他做了亡国之君,在朱无璋的侮辱下苟且偷生,宿命如此,他又与谁人诉说?饮下眼前的毒酒,有些东西却依旧无法释怀,如同吴王夫差无颜去见伍子胥,齐桓公姜小白无颜去见管仲,他南唐后主李煜同样无颜去见林仁肇,黄泉路上唱一曲怎样的挽歌,才能对得起这一生的跌宕起伏。缓缓闭上双眼,车水马龙已无缱绻。
  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谈起宋词,永远都无法避开苏轼。在我眼里,他就是北宋的象征。他深沉,他豪放,他不希望别人洞悉他内心的悲凉。十年生死两茫茫,梦里他犹记得王弗在小轩窗下梳妆的模样,可是物是人非,他只能在爱妻的青冢下默默地亲手栽下三万株青苗,既然此生的美满欢乐戛然而止,那么来世再续这段绵绵情意。苏轼将这份波澜藏在心底,他依旧要洒脱地面对官场面对人生,他还盘算着如何将自己最得意的门生秦观荐入庙堂,他还谋划着如何让那些阿谀诌媚的小人远离钦宗,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没有时间让自己继续难过。只因他是苏轼,无可厚非。
  三、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稼轩的出现,会让人联想到很多。比如和他同风格的苏轼,比如和他同报国的岳飞,比如和他同烂漫的李商漫隐。他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当你以为他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林学士,他却早已戎马上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南宋从一开始就是走向倾颓的,想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恐怕已成奢侈,不过,辛弃疾是幸福的,在硝烟战争中留下伤疤,还有人愿意陪他愈合,在战火纷飞的季节里,还有一个在灯火阑珊处等待他的蓦然回首。
  四、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
  对于容若,我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猜不透的秘密暮年念起,笑说一句“不过如此。”但是,你所经历的未必能像纳兰一样倾诉得出。鲜有人知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也鲜有人知词的传奇从纳兰开始落下帷幕,那么也更鲜有人知纳兰心底的空阔寂寥,就连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也无法理解他的压抑。他只能把所有情绪搁浅在词句中,谁念西风独自凉,却只能断肠声里忆平生,偷看纳兰迷惘的心境,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轻风袭来,梦萦魂牵,是一生无人所知的惆怅,是心字已成灰的一尾忧伤。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纳兰笑了,轻声道:“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沿途风景可以不再回头?一代代词人在繁华的市朝里,描绘了一串又一串的百态人生。读词,读破词人的一片心,读透词中的风光旖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1000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gaozhong/gaoyi/201211/177065.html
  • 上一个高中作文:
  • 下一个高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月球的作文
       我的一辈子作文
       一丝惬意心中来作文
       我多想半命题作文
       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拍卖会作文
       以行动为话题的作文
       以面具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完美的作文
       改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以误会为题的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1000字
     我的同学作文600字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学会感恩作文700字
     以真情为话题的作文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了不起的中国人
    人生感悟的作文
    人生的抉择作文600字
    人生中的赛跑作文
    人生方向作文
    菊花与人生作文
    人生的滋味作文
    理想点亮人生作文
    人生理想作文
    人生无极限作文800字 - 作文
    加减人生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