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一二九演讲稿 >> 正文
一二九运动演讲稿

华北。游行队伍在西单和东长安街与军警发生冲突,学生受伤颇多,被捕者数十人。12月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实行总罢课。杭州浙江大学学生会决议,响应北平学生运动,并通电全国。12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宋哲元为委员长。宋哲元派军警分驻各大学校门,严禁学生出校游行示威。12月12日,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地大、中学校学生声援北平学生。12月14日,海各大学学生救国会成立,通电声援北平学生运动。12月16日,北平44所大中学校学生1万余人,再次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遭军警镇压,被捕者二三十人,受伤400余人。北平罢工、罢市、罢课。原定本日成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1936年1月,京、津等地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抗日。3月31日,为北平第17中学学生郭清死于狱中,北平举行抬棺示威游行。
  5月28日,北平举行示威游行,游行的口号是:"拥护29军抗日"、"发扬29军抗日传统"、"打

倒日本帝国主义"等。5月30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29军军长宋哲元发表谈话,表示"若日本仍然增兵华北,余将与29军将士实行抗日"。6月13日,北平学生举行第4次示威游行,反对日本继续向华北增兵。沿途军警对游行队伍不加干涉,并予以同情。
  纵观近代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预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一二九运动则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历史值得反复回味.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青年对“中国往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思考,一部分具有革命知识分子留在国内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另一部分则分赴法国、德国、比利时勤工俭学、寻求真理.周恩来就是勤工俭学生中的光辉榜样.这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一二九运动呢?
  1936年12月9日,西安万余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张学良将军为了避免流血事件,亲自前往临潼道上的十里铺劝阻学生,表示“我张学良的爱国心情跟你们一样,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的要求还急迫。但现在你们不要再往前走了,不然会发生流血事件。”学生们则回答“爱国就不怕牺牲!”张学良最终表示要在一星期内用事实对学生作出回答.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以兵谏的形式迫使蒋介石投入抗日大潮。西安事变——一群学生与一位将军一种情怀的契合与共鸣。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让人感动和欣慰的镜头之一.一二九运动的火种,传到了国民党编制核心之下的以张学良将军为代表的人心中.1940年,日军发动枣阳会战。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大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但他不顾部众的再三劝阻,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过襄河作战,最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夫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一二九运动,注定会成为可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
  历史不是一页书签,历史不是已经成为化石的过去,历史不是时间长河中一段孤立的截取场景;历史是祖先的脚印,历史是一艘摆渡华夏民族的巨船,历史是一个民族曾经的精神符号的记忆,历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帮助我们民族抵达一个又一个高度的楼梯……
  我们应当记取隔着69年光阴的一二九运动,记取以学生为先锋的全民抗日高潮中英勇的民族精神符号。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一二·九知识竞赛总结书
       参加纪
       
       怀
       以公为先爱国报国一二九的演讲
       大学生演讲稿
       台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大学演讲稿
       最新八荣八耻大学生演讲稿
       大学生演讲比赛稿面对生活直面逆…
       致新生演讲稿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
     
    民主建设党的思想汇报
    街道办事处发言材料
    家长会学生家长代表发言谈教育孩…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服务…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意见
    柔远镇二00六年三项建设
    经贸局科学发展观效能提升年演讲…
    局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心得体会
    县区友好交流座谈会主持辞
    教育工委深化文明教育讲话
    电力营销服务知识题一二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
    警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中一
    一二九爱国运动读书活动方案
    五一二护士节方案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二部分
    组织调研一二三四思路
    经济会议讲话一二三四五向前
    一二·九学生演讲稿
    弘扬一二·九爱国精神争做新
    一二九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