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演讲稿 >> 正文
庆七一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代表东进村党总支参加这次演讲比赛,和大家一起感受党的光辉和雨露。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党旗添光彩》。
前不久,我们村中心小学组织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中,有这样一段情境诗朗诵——
一个孩子问她的妈妈:党旗为什么是红的?妈妈告诉孩子:它是用先烈和今人奔涌不息的热血染红的。因为有了亿万共产党员“奋勇争先作贡献、无私无畏建功业、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举动,更让它伴着共和国的朝阳熠熠闪光。
虽说,孩子可能听不懂妈妈说的“是党员的先进性,让党旗更加鲜红,让党旗伴着朝阳熠熠闪光”的深奥哲理,但她懂得:当祖国的川乡蜀地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是一名党员干部把她的小网友,从遍地狼籍的废墟中救出;当网友身处险境、饥寒交迫的时候,是一名不愿留下姓名,只说自己是名“共产党员”的叔叔,从远方送给她们一大卡车食物、衣被和帐篷;当她们盼望重新开学的时候,收到了来自他乡的一笔笔“特殊党费”。网友还在电话中告诉她,冲在“灾后重建,让孩子们早日复课”第一线的,也是党员。她明白,这就是妈妈说的“党员的先进性”,有了它,鲜红的党旗就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这个孩子就是我10岁的女儿。所提到的妈妈,当然就是我了。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共产党员,是红色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在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从我村的党员干部和老党员们身上,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带头争先”的闪光精神。我为自己能身处这样一个先进集体之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这里,我不想高唱华丽的赞歌。也不曾想用煽情的眼泪,博得您的掌声。我只想用自己身边所经历和发生的平凡事例,告诉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是党员的先进性,为鲜红的党旗增添了光彩!”
  看!在我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活跃着党员干部“带头建新村,奋力促民生”的勃勃英姿。 
  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镇党委、镇政府更是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事关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的要求。我村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上级要求,在田间地头、院落路边,走家串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为,“新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之,惠及近百户xx余人的“移民搬迁,新村建设”工程拉开了帷幕。我们的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地站在了工程建设的最前沿——
需要征占口粮地。是他们一次次到家入户,苦口婆心讲道理。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有意刁难,我们的村组长同志,手拍胸脯当即承诺:“口粮没了,我给你家送米送面。土地没了,村里决不让你断顿”。是他们,用真诚一次又一次打动了心有顾虑的群众。
需要赶工期。是他们一天天“顶烈日、冒酷暑,披星戴月、不计报酬,挥锹挑担、清污打坝战犹酣”,牺牲了小家为大家。许多党员干部,工地里根本没有自家的房,但他们“毫无怨言,轮流排班上阵,无私奉献赶进度”。
搬迁最早的,是党员。
投工最多的,是党员。
怨言最少的,是党员。
从没给村里提过要求的,还是党员!
用村支书的话说,(方言,模仿支书语气)“在新村建设中,我们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是——汗流额头,气压心头,生活[工作]干在前头”。
在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首批40多户搬迁村民提前入住,其他无房村民也将于年底搬入。我们的新村建设工程也赢得了群众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七一建党节的演讲稿
       创先争优竞聘演讲稿
       管理科长创先争优竞聘演讲稿
       学校纪念建党演讲稿
       党的89周年七一演讲稿
       旅游学院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
       公安交警创先争优演讲稿
       新青年创先争优演讲稿
       教师争先创优演讲稿
       党组织创先争优演讲稿
     
    农村民盟服务调研
    工经委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总结
    党员创先争优党性分析材料
    乡镇统战总结
    党员领导民主生活会改进意见
    医院主任年终述职报告
    简历模板供有经验者参考
    县委领导文化建设要点
    提高全区公民素质指导意见
    副市长三一五表彰讲话
    党员志愿者庆祝七一演讲发言
    企业经理七一表彰大会典型发
    七一表彰大会五好党支部发言
    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五好党支
    七一党委活动感想领悟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历史经验
    庆七一建党节活动方案
    迎七一展警威大练兵强素质警
    幼儿园六一主题规划方案
    庆六一主题设计方案
    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