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建党致词稿 >> 正文
庆祝七&8226;一建党节演讲稿—唱响准格尔

量的准格尔,建设文化的准格尔,建设和谐的准格尔"这是准格尔领导层的共识,也是准格尔人民的心声。如今,黑色工业、绿色农业、三化互动协调推进,已成浩浩来势,又成堂堂格局。用准格尔旗领导的话说,准旗经济运行呈现"八大"特征:工业大发展、农民大丰收、社会大进步、城建大启动、交通大建设、资源大整合、三产大动作、财政大跨越。
准格尔旗"惠民"铺就"和谐路"。随着经济发展跃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准格尔旗领导层没有一味地埋头求进,而是不时地回头审阅,放眼全局,关注社会平衡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大对城乡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经济'蛋糕'做大了,要切下一块来搞二次分配,让低收入人群受益,促进整体和谐,有了农民的小康,才能有准格尔真正的小康!"
旗委、政府的领导是这样

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系统实施了以免收农民和城镇低保对象子女义务教育期间杂费、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费、救助和奖励贫困高中生和本科大学生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使城乡困难群体就医、就学、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一位村干部动情地说:"这几年是准格尔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我们实实在在享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准格尔旗的领导说得好:"工业带农业,一个不能少!"他们"六管齐下"助农民增收,给农民铁脊梁,给农业金翅膀。他们超前在全区第一个减免了农业税,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提倡沿河农民种草养畜、建棚种菜,建设养殖小区,发展肉羊,开发水面,单位、干部扶贫结对包扶。他们转移劳动力棋高一着:采取推荐转移、培训转移和带动转移方式转移劳动力,首次达到农村人口小于城镇人口的比例。在靠优化制度增收方面: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前房子之后,又有东孔兑镇何家塔村、哈岱高勒乡柳青梁村等采用农民入股办法,合理开采当地的砂石、矿产资源。再看矿山企业集中的地区,经有效整合农民的采运机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机具的满负荷运行。而今,大煤炭的振兴,农转工的选择,激活了准格尔的"路边经济"。一处处由农民开办的汽车修配、加油加水、饭店旅社落地开花,成了山道旁一道悦目的景观。
准格尔因祥和而美丽,因包容而富饶,因无私而多情。从广袤的旷野到兴旺的城乡,到处都涌动着春潮。蓝天白云下,17条公路通车,准东铁路电气化拓能改造全部完工,呼准铁路全速挺进,城壕至东胜高速公路、太子滩黄河大桥、城坡万家寨库区码头工程鏖战正酣。高原铺下了五彩路,让多少望煤兴叹的山村,绝处逢生,运煤长阵从那里延伸向前,带着向往,载着佳话。
准格尔是资源型经济区,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雨和收获同在,我们要同声唱响"高原颂",向大煤炭要光热,向循环经济要效应,向产业升级要财源,向和谐社会要吉祥。2005年全旗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固定资产投资70亿。可以断言,准格尔走在前列不是梦!
朋友们,生活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好时代,你能不深深地爱着这片奇迹倍出的黄土地,你能不从心底里迸发出一种创业的激情与豪情。
朋友们,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正待我们扬帆远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旗27万各族群众万众一心努力下,准格尔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为了准格尔繁荣昌盛的明天,让我们一同放声歌唱吧。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优秀检察官演讲稿豆绿亮丽映党旗
       纪念建党80周年优秀演讲稿
       牢记理想责任能力形象让党旗林业…
       警徽党旗下闪光
       卫生监督员七一演讲稿
       先进性教育演讲专心托起党旗更红
       党旗我心中
       成长党旗下优秀演讲稿
       歌颂党恩七一演讲稿
       政法系统共产党员庆七一演讲稿
     
    科学教学计划
    农村加强宣传教育总结部署讲话
    法院教培处度总结
    教育系统三八妇女节致辞
    民营企业你学会了用人了吗上
    优秀班主任心得体会
    党员冬季轮训总结会讲话
    工会计划
    八荣八耻思想汇报二
    永远跟党走五四演讲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90周
    党员志愿者庆祝七一演讲发言
    公司庆祝交流会用户代表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
    学习胡锦涛同志庆祝建党85周
    学习胡锦涛同志庆祝建党85周
    居委会庆祝祖国60周年学习心
    作家庆祝新中国60周年优秀心
    学校庆祝党的十六大文艺演出
    小学庆祝党的十六大文艺演出
    建党致词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