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提纲 >> 正文
历史文化研讨会发言提纲

代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元灭金后,元朝就在黑龙江平原设立行政机构,建立开元、南京万户府治理当地的女真人。三江平原属于水达达路管辖,在今汤原和桦川分别设立了桃温万户府和脱斡怜军民万户府。1368年明朝建立后,对东北平原采取了军事征讨和招抚政策,并建立了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当时它管辖西起斡难河,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达鄂霍茨克海和库页岛,南临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以及库页岛的广袤地区,同时开辟了全长2500公里的海西东水陆城站,成为三江地区先民与外界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其意义不逊于“丝绸之路”,堪称“中国东北方的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明朝对整个黑龙江流域统治。“白山黑水”是满族及其先祖的故乡,清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是肃慎、挹娄、女真的后裔。明朝时,三江平原的女真人因忍受不了蒙古族的掠扰,大举南迁至建州,形成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即出身于建州左卫贵族家庭。市博物馆里有一幅图,叫建州女真南迁路线图。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迁到辽宁新宾地区后才形成了满族。所以满族的真正故乡是三江平原。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及其继续者在统一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后,大举南下统一了中国。清朝政权建立后,以原来的血缘氏族和地域村寨为基础,建立了八旗制和姓氏长、屯长制两种统治形式,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实行了更严密、更有效治理。由此可见,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是同时期并存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江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在各民族的融合与斗争中逐步发展。三江平原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江地区各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出现了众多的部落之战和民族之争,辽与金、金与契丹、契丹与渤海国、金与宋、女真人与辽、满族与中原各民族等战争连绵不绝。也正是在争斗、迁徙中,各民族才得以很好的融合,为三江地区各民族带来了学习和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机遇,同时也把三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了中原,使商品贸易畅通起来,使三江地区的各民族素质显著提高,并使三江地区的文化得以兴起与发展。三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肃慎的后裔女真、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统辖过大半或整个中国,成为中国历史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同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不间断的密切关系,这说明本地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存有整

体向心力。总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以来,为了抗击沙俄等外来势力侵略,三江地区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我们这里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联军发祥地和主要根据地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三江地区就己经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阵地,各族人民组建抗日义勇军,自发参加抗日活动,积极配合抗日联军的活动,“九.一八”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曾经战斗于此的老革命家们亲切地把**誉称为“东北的小延安”。涌现出赵尚志、李兆麟、夏云杰、孙西林等一批民族英雄。

3、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历史文化的伴生性和互动性。东北地区的先民曾两次入主中原,女真文化、金辽文化、赫哲文化、满清文化、朝鲜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过去我们有一定的历史偏见,一讲秦灭六国,这是中国人统一之战,属内战。但一讲到金宋之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第一次…
   桥隧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提…
   度党员干部生活会发言提纲
   生活会发言提纲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提纲
   草埔小学0909学第二学期家长会讲…
   法治理念教育专题研讨班传达提纲
   一季度公司职工政治学习提纲
   乡镇负责人冲刺全国百强县座谈会…
   全矿知识分子座谈会讲话提纲
 
大一新生文化局暑期学习报告
国庆演讲—将人生支点架党旗下
政府下基层调研
银行后勤部主任竞聘演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会议表态发言
县教育信息化计划
200年供电企业领导新年致辞
工商局长党风廉政建设与创业服务…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开创企业经…
企业标兵事迹材料
古镇文化价值的开发与提升研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意见
党委加快文化建设实施工作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控
文化旅游宜居区建设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报告
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汇报
市领导听取文化布展工作报告
文化中心工程推动会举行
加强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发展
发言提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