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提纲 >> 正文
历史文化研讨会发言提纲


大家围绕**历史文化,从历史的纵向上追根溯源,从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整理,一些看法很有见地,使我很受启发。我就历史文化问题也谈几个观点。
一、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发展普遍联系看,中华民族文化构成是“一体多元”,内容丰富多彩
从世界历史看,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孕育了世界四大古代历史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所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华民族文化是惟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惟一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过历史断层的民族文化。追根溯源,究其原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丰富多彩,本质是“一体多元”。她既充分吸收了印度、阿拉伯、中亚和东南亚等多种外来文化,形成了“东方文化圈”。同时,更吸收涵盖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汇后的结晶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得以不断延续、丰富、发展的根本原因。

过去提及中华文化,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上的局限,似乎只有“仰韶文化”、“蓝田文化”、“大汶口文化”才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根,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认为她是封闭在长城以内孤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其成因主要是儒家“三代同源”、“万古一系”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所谓黄帝“一统疆土立华夏,劈开荒昧缔文明”,“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尧、舜、禹、稷皆出黄帝,稷、契、尧同父,但各异姓”,于是“内诸夏而外夷氐”,华夏居中心,蛮、夷、戎、氐居四方,由此而确定中原地区为华夏文明之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人们才把目光逐渐延伸到长江流域,确定南方文化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它的文明程度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时代;长江中游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有着庞大的古城群落;长江下游则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它的玉器制作非常精致,还发现了大型祭坛和贵族坟山。进入20世纪后,考古发现日益增多,史学界逐步熟悉到中国北方是另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北方古文化不是中原古文化的衍生,而是同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北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可从几个方面来见证:一是在史实记载中有据可查。北方民族文化很早就见诸我国的历史记载。大量的史料证实,自三代、秦、汉以后,北方各族与中原民族接触频繁,不断融合,继匈奴独霸漠北建立匈奴国之后,鲜卑、回纥、契丹、女真等都相继建立过地方政权,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则立国达数百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包括黑水靺鞨、女真以及满族、赫哲族等不同民族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以蒙古族、满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几经沧桑,他们或雄踞北方,或逐鹿中原,跃马挥鞭、崛起朔漠,最终统一了全国,为今日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考古发掘中有证可考。考古学的发现对北方文化的历史与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世纪70年代末,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一带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数以千计的旧石器重见天日,早的可追溯至50万年以前,迟的也在1万年前,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大致和远古的“北京人”、“和县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大窑村遗址同后来的“河套人”、哈尔滨四周顾乡屯一带的远古居民、宁夏水洞沟地带的远古居民、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远古居民以及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细石器文化的创造者,相互构成了一条北方文化的历史源头。三是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我国许多文学作品都对北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第一次…
   桥隧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提…
   度党员干部生活会发言提纲
   生活会发言提纲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提纲
   草埔小学0909学第二学期家长会讲…
   法治理念教育专题研讨班传达提纲
   一季度公司职工政治学习提纲
   乡镇负责人冲刺全国百强县座谈会…
   全矿知识分子座谈会讲话提纲
 
大一新生文化局暑期学习报告
国庆演讲—将人生支点架党旗下
政府下基层调研
银行后勤部主任竞聘演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会议表态发言
县教育信息化计划
200年供电企业领导新年致辞
工商局长党风廉政建设与创业服务…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开创企业经…
企业标兵事迹材料
古镇文化价值的开发与提升研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意见
党委加快文化建设实施工作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控
文化旅游宜居区建设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报告
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汇报
市领导听取文化布展工作报告
文化中心工程推动会举行
加强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发展
发言提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