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八荣八耻演讲 >> 正文
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xxxx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人师表,做人楷模,躬身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泱泱华夏,文明之光映照五千载,先人们秉明辩荣辱之能,行从善如流之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进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于社会赖以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泽被后世的文化精神。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腐朽思想的涌入,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观念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迷失了自我,甚至是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辩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现化文明风尚极不协调。一些不明事理的青少年甚至是在校学生,就这样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残害生命、危害国家,让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败。
胡锦涛总书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一语破的为我们明确指出了学生道德教育的标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实践中,引导青少年辩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培育社会主义荣辱感和道德羞耻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那么,我们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如何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忠实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呢?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小学的陆永康,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光荣,怎样去赢得光荣。陆永康是一名下肢肌肉萎缩、靠跪着行走的残疾人。但他却凭着自己对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在讲台上跪教36年,在坎坷的山路上跪行36年,他用自己的双膝支起了贫困山村人民对教育的信念,在人们心里点燃了希望的星星之火。在陆永康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奉献者的生活深度和精神高度,我们更看到了他的光荣和伟大。他是我们广大人民教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一个人有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才会有正确的道德规范,才能在为人处事中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择善而从,见恶而弃,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躬身实践。用“八荣八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魅力来教育引导学生。其次是要把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三是要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做起。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潜移默化,自觉养成优秀品质。
清代闻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世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家大耻。”由此可见,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人格,而且关系到百姓、国家的兴衰。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不能等闲视之,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让我们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的底线和准则,加强修养、提高品德、近荣远耻,永保先进,做一名人民群众满足和放心的人民教师。
谢谢大家!


《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欢迎阅读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医院荣辱观演讲稿
       学习党章知荣明辱作表率演讲
       燃烧明辩荣辱聪明之光演讲稿
       以八荣八耻为鉴老实守信做人演讲…
       企业职工知荣明辱演讲稿
       检验检疫员工荣辱观演讲
       大夫八荣八耻演为服务树行业信风…
       医院员工感知荣辱演讲稿
       卫生者知荣耻演讲稿
       妇产科八荣八耻荣耻观演讲稿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
    高校军训动员会讲话
    计算机人事治理实习总结
    地税局加强税收宣传策划计划
    社会动态调查报告4则
    九一八演讲稿
    财务主管简历
    农村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讲话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大…
    市党委残工委全体会上的讲话
    教育局党课材料树师表形象做
    教育系统树师表形象做教育先
    清清白白为人堂堂正正做事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师德师风体
    个人师德体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
    个人师德计划
    教师节征文师德育人师魂兴校
    行政治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
    教育局为人民办实事情况报告
    八荣八耻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