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章学习心得 >> 正文
理解三种意识深刻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里最激昂斗志的一段。据说1949年在讨论修改国歌时,有的人认为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但毛泽东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同样如此,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也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民主政治成为潮流,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在有些领导干部那里,忧患意识不足,他们满足于现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敏感,不关心,麻木不仁,浮夸成风。公仆意识不够,他们想的不是去怎样为人民群众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而是老想着怎样当“官”、当大“官”,思想懈怠,行为不检,群众反映强烈。节俭意识不强,他们出手阔绰,花钱大方,办公楼越造越高,办公室越坐越大,奢侈之风盛行。新的形势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不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不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不可避免地会重蹈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先兴后衰“周期率”的覆辙,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少数领导干部在“三种意识”上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的。
    首先是脱离实际。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了10%,而通胀率低于3%,这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但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巨大的。比如,我们的经济总量仍仅约为美国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1000美元。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创新性地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体制上的问题,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条件。看不到这些,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
    其次是脱离群众。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民生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是民生问题,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是民生问题。但我们某些领导干部,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却并不能体会人民群众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收入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对于房价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很难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更难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
    再次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影响。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转变领导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如何做一名合格公务员
       学习方永刚精神敬业精业见行动
       学习方永刚精神心得
       学习讲正气树新风心得
       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建设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县党代会精神夯实经…
       讲正气树新风活动意义及心得
       干部作风专项学习活动学习体会
       学习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体会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须澄清五个模糊…
     
    七一表彰大会五好党支部发言材料
    修志会议讲话
    09年上学期班级总结
    质监局加强安全教育讲话
    电信系统办公室主任竞聘报告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开创企业新局…
    县长交通会议讲话
    团市委书记希望小学落成典礼讲话
    民政局深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案
    如何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如何理解演讲口语表达艺术?
    四个坚定不移理解总结材料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怎样理解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唯
    怎样理解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一
    学习教育法心得体会准确理解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准确
    我所理解物权法学习心得
    党章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