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条例学习 >> 正文
领会国知精神实质建设公道正派组工队伍

   当前,举国上下正掀起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热潮,组织部门也正在深入开展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笔者以为,组织部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新形象,就应该把学教活动与深入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国知精神”实质,对照“国知”精神找差距、挖根源、见行动,自觉做到以公道正派为立身之本,从而不断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
    一、学习周国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格,夯实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石。
    周国知同志常年工作在高寒山乡,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经济待遇也很低,但他却20年如一日,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背后,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和一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帮”的公仆情怀。胡锦涛同志指出:“衡量一个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就要像周国知同志这样,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自觉夯实公道正派的思想理念。
    ㈠要淡化“官念”。从周国知同志的工作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条件越清苦,信念弥坚;岗位不同,为民之心不改。他不是在追求的当多大的“官”,而是在乎做了多少“事”。与周国知同志相比,组工干部的工作环境要好得多,但组织部门同样是一个“清水衙门”,组织工作的要求高、任务重,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把能在组织部门工作看作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托付,淡化“官念”,“近水楼台”也不搞“先得月”,不伸手向组织要官,不拿政策作交易,始终胸怀宽广、甘为人梯,默默为他人做“嫁衣”。
    ㈡要坚持原则。周国知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用公家的相机为儿子拍一张照片,他坚持原则的秉性可见一斑。民政工作事关困难的冷暖安危,稍有不慎,群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组织工作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更要求组工干部坚持原则不动摇、严格程序不变通、执行标准不走样。实事求是地把干部的“四化”方针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六项原则”,把公道正派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评价、考核、任用都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也不搞“欲进,则言其美,隐其恶;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
    ㈢要善于学习。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组工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从思想深处找到加强自身学习的原动力,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除了要淡化“官”念,立德修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外,还要不断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政策运用不走样,市情人头在我心,各项工作游刃有余。同时,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继承和发扬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创新精神融于组织工作之中。
    二、学习周国知同志扎根基层、苦而弥坚的精神状态,增强保持公道正派的本领。
    周国知同志居住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艰苦的高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作为组工干部,学习周国知同志,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学学校计划
       谭竹青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创新司法体制为建设法治城区尽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路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材料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学习体会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经理
       求实创新开创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的…
       报关员考试问题?
     
    庆祝建党85周年演讲比赛讲话
    初一语文教学总结
    年学校财务计划
    领导班子新党章学习心得总结
    人大代表培训班上总结讲话
    学校基建办公室总结
    银行行长竞聘演讲稿
    成人教育中心总结
    推进援疆工作取得进展
    永远主心骨部队爱国演讲稿
    领会讲话精神
    提高素质教育培训学习体会国
    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教育心得体
    领会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推
    领会执政能力建设开创各项事
    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开创发展
    信息员科学发展观领会心得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
    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
    条例学习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