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拓宽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山市是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广东省著名的“名人城市”、“文化之乡”。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拓宽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协调发展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山市在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山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其总体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雄厚,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富足,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这一目标分两步走:到2008年为第一阶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7600美元,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7000美元,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达到高度协调的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山市采取对标分析方法,参考“世界发展指数”、“文明城市评测体系”、“小康社会健康素质评价指标”和《中山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等,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指导性、国际可比性等原则,构建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和政府评价4个一级指标,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单位土地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消费、城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参保率、五等分人口收入份额的标准差、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每百人拥有互联网户数、社会安全系数、千人医生数、人均受教育年数、环境综合指数、单位能源使用量产生的生产总值、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和窗口行业的满意度等15个二级指标。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总协调度、经济数量与质量、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发展与政府服务协调度进行计分和等级评价,分为不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高度协调4个等级。
    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努力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
       构建和谐社会三题
       牢固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
       和谐社区量化的背后
       构建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培育五感 构建和谐社区
       构建和谐社会中切实巩固党的执政…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做好农民…
       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个核心机制机会…
     
    双高矿井建设表彰大会发言
    乡镇党委书记全年会议意见讲话
    传达学习经济会议精神中心领导讲…
    委书记在领导干部动员会讲话
    学校老师述职报告
    县政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总…
    电力厂长安全大会讲话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地税局领导作风建设整顿会讲话
    县委书记老年书画捐赠仪式讲话
    生态城连合协调理事会讲话
    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熟悉
    工会干部要讲究协调艺术
    运行监测协调办公室申报创建
    六中全会心得—建立健全促进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利益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
    协调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围绕一个中心协调两个关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协调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