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践行三个代表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黑龙江省绥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阔视野,解决好发展思路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为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绥化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2000年撤地设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中心组成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适合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即举全市之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坚持用项目打牢产业基础,用项目扩大招商引资,用项目调优经济结构,用项目推动体制创新,实行“产业建设、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一体运作、联动发展,努力把绥化建成招商引资密集区、工业投入核心区和优势产业增长区。近年来,由于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得到充分发挥,绥化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市委中心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等重点、难点问题。绥化作为农业大市,“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中心组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挥区域优势,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突出畜牧业和绿色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20万亩,其中a级绿色食品19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转移农村劳动力65.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针对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市委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健全完善了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多项制度,有效地解决了政策梗阻、弄权设卡、部门利益至上等突出问题,改善了舆论、服务、法制、政策和信用环境。针对党风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建立了注重实绩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差额推荐、差额酝酿、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强化教育约束、制度约束、纪律约束、监督约束为重点的监督管理机制;转变作风、大事大抓、问抓问效的推进落实机制。

  努力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市委中心组坚持“走进群众中去、走进困难中去、走进矛盾中去、走进问题中去”,把理论学习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把理论研讨从课堂延伸到现场,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明确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从而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市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在全市开展了万名干部“上一线、讲理论、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开展了为受灾农民办10件实事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加深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自觉做践行三个代表模范
       三个代表基本精神和深刻内涵
       重三个代表实践塑美好干部形象
       探索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新方法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树立正确选人用…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规范干部选任行…
       坚持五个始终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
       按三个代表要求改进思想政治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树组工干部新形…
       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组工干部形象
     
    乡镇人大主席任期总结
    机关作风建设关键要抓好十治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快速发展
    体育局总结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议…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结束时讲话
    区委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
    县医院院长述职报告
    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写好转发类通知三个怎么办
    培育部属三个技巧
    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办好满足
    学习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
    机关党建落实三个代表申报材
    读三个傻瓜的感悟
    银行三法学习体会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切实做好思
    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三个结合
    如贤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