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重三个代表实践塑美好干部形象

    永济市城北街道党委,在撤乡并镇之后,始终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精神呈现在城北人民面前。撤并乡镇之初正是“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紧锣密鼓开展之际,城北街道党委一班人,紧紧抓住这难逢契机,狠抓党员干部特别是整个党委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用建设,把“三个代表”的实践与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城北党委一班人能够深深地意识到作风建设始终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让基层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按照党的宗旨、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去全面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适应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新要求,树立扎实服务于农村经济,服务于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去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与指导、帮助群众快速走上小康之路。所以在新的党委班子组建之初,就突出解决目前干部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克服脱离群众,游离基层现象;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歪风,纠正行政命令与不结合实际的主观行为,努力实现重实际,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忠诚为群众谋利益的新作风。党委书记孙晋民常常告诫大家:我们的干部就是妈妈的心,要象妈妈关心孩子一样,去关心“落伍”的群众,和生活困难的农户结对子,交朋友;我们的干部就是跑堂的腿,去为群众调产出谋划策,为改造环境,上联下指结为共同体;我们的干部就是婆婆的嘴,时时把群众的事挂在嘴上,把科学技术、法律知识普及到群众当中。
    他们首先从思想作风转变入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反复学习教育,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干部的责任,就是为群众谋利益,用民主生活方式,广泛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思广益,帮助每一位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敢于以身作则地亮思想,摆差距。与机关同志谈心、沟通、解疙瘩、卸包袱、鼓士气,使机关人员的思想状况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撤并乡镇过程中,街道有12名原任领导干部在竞争上岗时没有能入围,其中有一位干过多年副职的干部,认为自己年龄大,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组织上总得有个照顾。落选之后,思想波动大,情绪低落,认识悲观。“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对他触动很大,不仅端正了思想,而且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对自己落选之后的消极言行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赢得了全体机关党员热烈的掌声。
    其二,他们始终把如何转变机关人员的工作作风放在重中之重。眼睛是否向下看,脚步是否往下走,心里是否装着群众的利益是判断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与否的重要标志。党委领导认真分析研究干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工作漂浮,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因而他们要求机关人员一定要沉下去,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深厚的鱼水情谊。搞清楚群众在想什么,要什么,盼什么。在深入群众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好;在深入群众中准确地了解一村一地的实情,解决一家一户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一些干部身在基层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基层,不去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为此,制订了干部包村制度,要求包村干部必须做到:知村里的基本情况,知当地的比较优势,知困难农户的原因,知党员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探索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新方法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树立正确选人用…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规范干部选任行…
       坚持五个始终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
       按三个代表要求改进思想政治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树组工干部新形…
       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组工干部形象
       按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意…
     
    财政局局长党政报告
    政协县七届二次会议讲话
    民政党员理论教育整改措施
    邮政局党委重点安排
    市领导在畜牧业发展会的发言
    县委书记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
    地区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财政局集中支付管理方案
    统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工商局建局十周年庆典大会发言
    写好转发类通知三个怎么办
    培育部属三个技巧
    机关党建落实三个代表申报材
    读三个傻瓜的感悟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切实做好思
    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三个结合
    如贤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
    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以先进性教
    学习江泽民文选实现三个转化
    学习江泽民文选三个切入点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