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 正文
水流域万元田建设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水流域包括5县1区、70个乡镇、1195个行政村、4735个合作社。农业总人口99.85万人。耕地面积200.21万亩,其中水浇地6.99万亩,人均耕地2.0亩。境内地质地貌复杂,沟壑纵横,气候四季分明,海拔7503312米年降雨量400700㎜,年平均日照时数14632140小时,年均气温7.515℃无霜期145240天土壤有山地褐土、山地棕壤、红土、黄土等8个土类,大多为山地褐土。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犀牛江、漾水河、良恭河、好梯河、竹院河、秦家河、鱼龙河、甘泉河等大小河流,但因河流峡谷水低田高,难以有效利用,只有川坝河谷区耕地具备少量灌溉条件。水流域属典型的易旱雨养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经济林果、中药材为主。年该流域已建成“万元田”6190亩。

二、指导思想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水流域的光、热、水、土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加快万元田”建设步伐,带领水流域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目标任务

年水流域“万元田”建设规划,年建设1.3万亩;年建设2万亩;年建设3万亩;年建设4.8万亩。四年累计建设11.1万亩,总产值达9亿元,人均可增收503元。

四、主要模式

根据本县(区)水流域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按照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主要发展以下“万元田”模式。

一是特优经济林果型模式。适宜区发展优质苹果、梨、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幼龄果园行间,间作中药材、蔬菜、牧草等高产高效作物,达到亩产值万元以上。年建设1.7万亩。

二是中药材专业化生产模式。县、宕昌县等两县适宜区发展半夏、党参、天麻等高效中药材种植,建设“万元田”年发展到0.87万亩。

三是蔬菜保护地生产模式利用地膜覆盖、拱棚、大棚和温室设施,生产优质高档精品蔬菜,实现“万元田”建设。年达到2.24万亩。

四是间套复带立体种植模式。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间套结合,长短结合,多种多收,实现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最大化。年发展到0.1万亩。

五是冬播洋芋和大蒜种植模式。适宜区推广洋芋、大蒜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地膜覆盖、小拱棚、病虫害防治、提早播种等综合栽培技术,生产优质、无公害洋芋、蒜苗、蒜薹、蒜头,实现高产高效。

六是畜牧养殖型模式。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坡度大,不宜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耕地中,通过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养殖,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万元田”模式。发展优质牧草种植400亩,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

五、办点示范

一是特优经济林果型示范点。5个乡镇的30个村建设主杆型密植矮化优质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万亩;水流域的川坝地区发展设施果树棚2000座,面积2000亩。

长道镇、石堡乡建设果园间作2000亩;西峪乡建设“八盘金瓶梨”单作70亩;姜西镇、蒿林乡、西高山乡建设果园单作200亩。

索池乡大川村、黄陈镇石榴湾村各建精品鲜果500亩其中:石榴各200亩,西洋樱桃及油桃各300亩。

犀牛江南岸的何家湾、李家山、巩家山、河口、水口、甘柏等村现有近20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方案
       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方案
       食品放心工程评估工作方案
       出租车行业管治工作方案
       特色农产业重点企业扶持管理办法
       春季动物防疫管理办法
       建筑用砂石矿权权限管理办法
       规范性文件清理管理办法
       农村最低生活保证管理办法
     
    信贷内勤汇报
    电力局领导述职报告
    县委人口和计划生育意见
    工商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
    民政局政务信息管理讲话
    干部作风整顿剖析材料一
    200区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全局安全质量标准化会议讲话
    党性分析报告公安部门二
    换届的重点加强执政为民的实力
    实施流域重点治理工作方案
    乡政府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
    环保局规范流域综治计划
    小流域治理可行性报告
    水利局流域环境整治报告
    江流域综治开发报告
    小流域治污动员大会讲话
    环保局流域水污染防治讲话
    区长加强小流域治污讲话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