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 正文
居民住房和收入调查工作方案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的通知》(琼府办〔〕9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调查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摸清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底数,对于科学制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数量、种类和户型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这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按时保质完成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调查任务。

二、加强领导,明确任务

(一)为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房产局,办公室主任由张同志兼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省驻各单位各自成立调查工作小组,根据调查方案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开展工作。市统计局负责对调查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市财政局负责落实调查工作经费;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居民家庭人口及户籍等数据资料,并配合做好调查员入户调查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提供低收入(低保)居民家庭户数、人口等数据资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居民家庭就业、社会保障等数据资料。

(二)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资料汇总分析小组和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督导小组。

1.资料汇总分析小组

资料汇总分析小组负责做好资料审核、建档、汇总和分析工作;督导小组负责对工作进度进行督导。

(三)冲山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居民(非农业人口)的入户调查和统计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全市教育系统(含农垦系统教职工)人员的入户调查和统计工作;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卫生系统人员的入户调查和统计工作;市就业局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统计;市国资办负责全市国有企业职工的入户调查和统计工作;各乡镇站、所由上级垂直主管部门负责入户调查和统计工作。

三、明确调查的对象、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包括全市城镇(7个乡镇)所有非农业人口。财政供养与非财政供养要分别统计。

1.市公务员单位、市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市直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含工勤、公益岗、聘用、自筹人员),离退休人员。

2.乡镇政府机关和各站、所工作人员(含工勤、公益岗、聘用、自筹人员),离退休人员,乡镇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非农业人口)。

3.市国有企业、市属农场人员。

4.、社区居民(冲山镇非农业人口)。

5.省驻各单位工作人员,包括行政、企事业人员。

调查对象以家庭户为单位,为避免重复,夫妻双方以男方为调查登记对象,单亲家庭以单方调查为单位。

调查具体内容见《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表》(附件1),重点采集各阶层群众住房、收入现状和住房需求。同时,还要对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填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表》(附件4)。调查工作结束后,要按《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汇总表1》(附件2)、《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汇总表2》(附件3)、《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汇总表》(附件5)进行汇总,形成各类统计数据。

(二)调查时间与步骤。调查工作从开始,至结束,分四步进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农民农资直补工作方案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作方案
       农村气象工程建设工作方案
       公开招聘医疗技术人员工作方案
       副科级领导选拔工作方案
       关闭实心粘土砖生产工作方案
       劳动保障两网化管治工作方案
       民营橡胶补贴项目工作方案
       年度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方案
       规范性文件整理工作方案
     
    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爱国就要爱土地演讲
    地方税务局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先…
    同志任职考察材料
    教育局局长教师节讲话
    师生联欢会演说材料
    全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会议讲话
    让信念与爱心与时俱进计生演讲
    银行货币信贷股青年文明号自查报…
    营销服务心得体会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城乡居民社保工作方案
    购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廉租住房租售补贴实施意见
    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工作意见
    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工作方
    城乡居民社保实施管理办法
    住房公积金治理工作方案
    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实施
    住房保障情况报告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