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管理办法 >> 正文
移民搬迁安置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居住环境恶劣、稳定解决温饱有困难的群众为主要对象,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将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小城镇和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等多种形式,切实搞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科学认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2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3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宣传引导及协调服务作用,调动群众参与项目选择、建设、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群众意愿。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

5坚持整村组搬迁。相对集中安置的原则。项目村符合搬迁条件的户全部纳入搬迁范围,相对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6坚持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建设移民新村,实现整体推进。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一)搬迁任务。涉及地灾移民1000户4000人、洪灾移民520户2000人、扶贫移民7800户30000人、生态移民3680户14000人。其中,年共搬迁安置13000户50000人。营盘镇930户3580人、乾佑镇740户2840人、下梁镇1070户4110人、石瓮镇760户2900人、小岭镇1330户5120人、凤凰镇1230户4750人、杏坪镇1400户5400人、柴庄镇770户2960人、瓦房口镇1310户5050人、红岩寺镇1300户5000人、曹坪镇1060户4080人、丰北河镇480户1860人、蔡玉窑镇620户2350人

二)实施范围。移民小区安置涉及16个村;移民新村安置涉及120个村;不具备移民小区和移民新村安置的进行分散搬迁安置。移民搬迁项目涉及全县13个镇120个村。

三)具体目标。计划从年起。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全县建成16个移民示范小区、120个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实现县农村居住环境恶劣的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搬迁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的群众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三、安置方式、安置地选址和建设内容

一)安置方式

1城镇移民小区集中安置。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居住。计划建16个小区,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安置2100户8400人,占总安置数的16.8%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等服务业。

2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将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政务信息量化考核管理办法
       城乡低保听证管理办法
       行政行为备案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农户小额贷款实施意见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意见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见
     
    县运动会开幕式讲话
    财政局创建工业强镇半年计划
    党委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报告
    县食品安全监督情况报告
    水利规划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电力公司煤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
    银行网点主任竞聘材料
    县长城镇化暨村村通建设会议讲话
    地方党员干部个人整改实施方案
    县公路管理站宣传教育总结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要点
    做好工业移民工作计划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农场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方案
    工业移民实施管理办法
    征地搬迁补偿款和经费使用管
    移民局工作交流
    整体搬迁建设新村申请
    三村移民建设事迹材料
    图书馆搬迁总结及体会
    管理办法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