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消防安全制度 >> 正文
市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实施细则

.   
  市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森林火险预警响应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根据《福建省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除城市园林景区及街道绿化树木外的森林火险预防、扑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是指由省和设区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根据森林火灾天气条件预测和林区可燃物状况,以及野外用火实际做出的专项预警结论,并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主管部门,为预防和快速扑救森林火灾,按照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和设区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的森林火险预警信息,采取应对性预防措施。实施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应当遵循因险施策、科学应对、分级响应、分层落实的原则。
  第五条 全省统一将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划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三个等级,并用中英文标识。在高森林火险预警期,县(市、区)森林防火部门应将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标识,悬挂放置在进出入林的道路口,以及林区人员活动频繁密集场所的显要位置,以便公众及时识别警示标识。
  一、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在未来24和48小时内,天气条件将导致林内可燃物较易点燃,林火较易蔓延,具有中度危险性。
  二、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在未来24和48小时内,天气条件将导致林内可燃物容易点燃,易形成强烈火势,快速蔓延,且可能在本省局部地方造成森林火灾持续发生,并形成较大范围的蔓延,具有高度危险性。
  三、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在未来24和48小时内,天气条件将导致林内可燃物极易点燃,林火极易迅猛蔓延,扑救难度极大,且可能在全省形成森林火灾暴发性发生,大面积蔓延,具有极度危险性。
  第六条 在森林防火期内,森林火险预警响应行动,划分为黄色预警(三级森林火险);橙色预警(四级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五级森林火险)三个等级状态。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必须依据不同的预警信息和响应状态规定,迅速组织开展森林火灾的防范和扑救准备工作。
  一、黄色预警响应行动
  (一)将黄色预警信息传达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基层乡(镇)、场(所、站)。
  (二)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督促基层严格野外生产性用火的审批管理,确保安全用火。组织基层护林员加强对野外违章用火的查禁,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有一名副指挥在位,组织森林防火办公室加强24小时值班和火情调度,随时掌握辖区内火灾情况,及时处置各类火情。
  (五)组织各级森林消防队伍和应急扑火队,加强戒备,切实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橙色预警响应行动
  (一)将橙色预警信息迅速传达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基层乡(镇)、场(所、站)、村,并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发布。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森林防火指挥部应适时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在林区严格控制野外用火活动,并组织基层护林员和了望台(哨)的了望员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实施办法
       定西小学消防安全责任书
       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原料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科技火花奖奖励办法
       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俱乐部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健身俱乐部管理制度
       办公楼防火制度
     
    做好春查期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年度计划
    农村会暨开展万名党员扶农助困活…
    区委书记迎接全省计划生育考核动…
    民政局排查安全隐患报告
    质监局稽查教育发展计划
    市场部人员年终总结
    搞笑三句半台词
    校长创三星学生动员大会讲话
    县国土资源局度打算
    森林资源管理办法
    森林防火工作指导意见
    林业局加强森林城市创建方案
    园林局创建森林城市实施方案
    消防局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森林民警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县级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推荐为
    县级森林公安分局刑侦股推荐
    县级森林公安分局民警推荐为
    县级森林公安分局民警推荐为
    消防安全制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