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安排意见 >> 正文
廉政风险评估规范意见

节潜在的风险点,明确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发生的具体环节和岗位,统一梳理,并在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填写《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工作岗位风险分析查找表》、《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工作单位风险分析查找表》,并进行公示,接受监督,确保每个廉政风险点不被遗漏。

评估等级,预警监管。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各单位要确定风险评估等级标准,对廉政风险点逐一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按照风险等级,实行预警管理,分级负责。风险等级按高、较高、有风险三种情况,分别定为一、二、三级风险。风险等级确定后,要按照风险等级确定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明确监管责任。确定为一级风险的,各党(工)委、党组为责任主体,各纪(工)委、纪检组为监督主体;确定为二级风险的,单位分管领导为责任主体,各纪(工)委、纪检组为监督主体;确定为三级风险的,科室负责人为责任主体,各纪(工)委、纪检组为监督主体。做到风险定到岗,责任落到岗。

凡涉及人事方面人员招录、建设项目三十万以上、政策性补助五千元以上的审批、实施事项,必须确定为一级风险,研究审批时应邀请区纪委、监察局参加。

对确定的一、二级风险,在工作开始时,分别由各责任主体对具体承办人进行警示提醒谈话,进行风险预警。

各单位廉政风险点、风险等级、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确定后,填写《渭滨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工作分级管理登记表》,并以书面形式下发全体干部职工,便于干部职工了解情况,参与监督。

完善措施,有效预防。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各单位要对已有的规章制度,按照程序是否严密、合理,制度是否可行有效,是否符合公开、公正、民主、合法的原则,修订风险防范管理实施细则和预防措施,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控机制。对查找出的岗位风险,由本人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由所在科室进行审查。对股室、单位风险,由单位领导班子围绕决策、执行过程和监督、检查、考核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风险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防控风险任务要求和工作标准,形成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

各风险防范责任主体在认真抓好风险防范的同时,要通过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汇报会等形式积极主动接受监督。各监督主体要积极主动跟踪监督,确保各风险点不出问题。对发现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各责任主体或监督主体要及时实施警示训诫谈话,及时纠正偏差。对发现的错误或违纪行为,要按管理权限及时研究,逐级报告,并由有关部门视情况作出相应处理,确保预防监督到位。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切实领导。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对公共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今年全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把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的各项工作。https://

  2、注重时效,加强考核。各试点单位要在八月底前完成本单位、部门风险查找、等级评估、制度完善等工作,并将组织机构、工作方案、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管理工作分级管理登记表、防范制度措施等资料报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集体林权定义思考意见
       城镇建设民生工程规范意见
       基层医药综治意见
       服务业推进安排意见
       旅游业规划整治意见
       统计信息化发展意见
       落实纪检监察发展意见
       十二五茶叶发展规划意见
       物价局深化服务建设意见
       城乡居民保险完善意见
     
    公安局创先争优方案
    学院辅导员总结
    我身边廉政勤政好公仆
    农村干部新要求意见
    妇联领导妇女儿童卫生保健会讲话
    药监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学校师德培训年终总结
    煤矿申报全国文明煤矿先进事迹
    酒店财产管理机制工作规则
    全力打造服务型创新型工商队伍
    政风行风评议和测评工作方案
    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实施意见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意见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工作方案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要点
    审计局党风廉政纪监情况报告
    人事科廉政建设情况报告
    党风廉政宣传活动方案
    党委召开国务院廉政会议
    市党委廉政工作会的讲话
    工作安排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