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指导意见 >> 正文
抗旱救灾倡仪演讲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气候较为异常,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主要江河湖泊水位持续下降,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全省遭遇了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由于近期**大范围的有效降水天气过程稀少,大部分地区雨季在5月以后才陆续开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100天左右,灾情仍在进一步加深、加重;在全省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们呼吁所有爱心企业、热心公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关心**灾情,向灾民伸出热情援手;进行讲述。其中包括: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也给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全省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支持灾区抗旱救灾、随着旱情的持续加重,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将不断显现、我们希望全省各族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参与抗灾救灾,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等,具体材料详见:
    去年入秋以来,**气候较为异常,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主要江河湖泊水位持续下降,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全省遭遇了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也给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目前,旱灾已造成全省596.86万人、359.3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148万亩秋冬播农作物受灾,全省小春(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亿元。干旱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在**历史同期少有。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对**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抗旱减灾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支持和鼓舞,国家有关部委对**的抗旱救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全省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各有关部门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及时组织开展了有效的抗旱减灾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支持灾区抗旱救灾。灾区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努力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全省抗旱救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近期**大范围的有效降水天气过程稀少,大部分地区雨季在5月以后才陆续开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100天左右,灾情仍在进一步加深、加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随着旱情的持续加重,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将不断显现,全省抗旱救灾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在全省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们呼吁所有爱心企业、热心公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关心**灾情,向灾民伸出热情援手,慷慨解囊,及时捐赠,帮助灾区人民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同时,我们希望全省各族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参与抗灾救灾,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为夺取抗旱救灾的胜利贡献绵薄之力。
  你们心想灾区、情系灾民的善举,必将极大地鼓舞和增强灾区各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与灾区的同胞共渡难关,早日赢得抗旱救灾的胜利!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某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意见
       乡镇科学发展观学习指导意见
       民政局生态管理指导意见
       公共卫生服务意见
       村庄建设意见
       加强健康教育意见
       高考招生入学意见
       渔业局禁渔期管理意见
       普高创新素养申报意见
       公民素质培养指导意见
     
    人事局加强农民工培训讲话
    小学加强数学教学计划
    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
    市房地产管理纲要
    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实施方案
    企业国有股权管理制度
    科技局信息技术教研交流材料
    校长开学典礼大会讲话
    环保局长上任发言
    县长09农村公路建设调度会讲话提…
    党委做好抗旱防火工作要点
    电力公司抢险救灾纪实
    手牵手救灾募捐活动方案
    少先队员抗震救灾图书义卖活
    抢险救灾单位申报材料
    财政局党支部抗旱先进事迹
    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
    政府抗冰救灾事迹材料
    水利局抗旱工作个人先进事迹
    抗震救灾英雄女警事迹材料
    工作指导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