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环保工作计划 >> 正文
环保局发展地质环境保护计划

——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省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地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全省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到位;

——运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基本查明全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演化规律,有重点地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完成庆元等40个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50个-100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预报、治理、风险性评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完成沿海平原和重要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积极做好地下水、热矿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力争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取得突破;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建立6处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

——完成生产矿山和主要闭坑矿山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加强信息技术工作,建立起全省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和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

——扩大环境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使环境地质工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

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是:

——在完成前五年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地质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地质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

——完成全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完善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矿山环境污染普遍得到治理,水土、矿山等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动态、地面沉降、突发性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监测网络,基本实现自动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实行监测成果定期发布;

——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工程,建立起现代化、全方位、开放式的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网络,为政府部门快速决策和实施准确而有效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各项基础资料的提供更加及时、主动,贡献更加突出。

 

二、地质环境保护区划

 

(十)区划原则。按照全省不同地区地质环境的特点、保护要求和重点,对全省地质环境保护进行区划,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区划原则如下:

具有类同的地质环境特点;

保持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人类工程活动类型相似;

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接近。

据此,将全省分为以下六个区进行规划。

(十一)各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浙北平原地面沉降和水土污染防治区。本区地处浙东北部,包括*、*、*、*、*等市17个沿海平原县(市、区),面积约17*6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40—300余米。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海拔高程一般2—3米。地表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污染严重;土地肥沃,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本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高,城市化进程快,城镇密集,经济建设规模大、发展迅速,人类工程活动频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环保局加强环境污染整治计划
       环保局创新服务发展计划
       环保局规范化发展计划
       环保局加强污染减排整治计划
       环保局加快生态建设发展计划
       环保局开展环境质量整治计划
       环保局环境保护措施计划
       环保局经济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局科学发展观计划
       环保局当前详细任务计划
     
    最新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县委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方案
    县农药安全经营使用协会章程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征文—坚持到…
    建设对话型课堂学习体会
    三八妇女节征文妻子我用这样方式…
    体育局开展作风建设整治方案
    全区两为两树民主评议行风总结表…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拓…
    师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环保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环保局狠抓效能建设工作意见
    环保重点项目细化实施意见
    气象局发展工作要点
    环保局半年工作计划
    环保执法宣教管理工作计划
    社保局年度工作总结
    十五环保年度工作总结
    市环保中期工作大会讲话
    县环保局年度安全月活动总结
    环保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