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农业小春生产计划

一、思路目标      坚持“稳定面积打基础,完善改制求规范,优化品种攻单产,合理利用增效益”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麦、油菜、蔬菜和饲草等小春粮油经济作物的种植,着力抓好“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和两个小春亮点的建设,确保小春粮食播面达**万亩,总产**万吨;油菜播面达**万亩,总产**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总产**万吨,促使农业上档升位和农民增产增收。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一是以李渡为中心,沿国道212线建立*万亩小麦良种高产示范基地。二是以曲水为中心,在移山、羊口、大树等地建设1万亩优质豌胡豆基地。三是以李渡、龙岭、吉安为重点,建设1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四是以河西为中心,在羊口、李渡等乡镇沿江建设*万亩优质胡萝卜生产基地。五是依托天冠冬菜,建设**万亩优质冬菜种植基地。六是在木老、大树、盐溪、桥龙等乡镇建设**万亩优质饲料饲草种植基地。 (二)努力打造小春四大亮点。一是李渡小春综合生产大现场。该现场规划建设1000亩,包括小麦、油菜种植良种良法的推广,预留行利用等内容。二是大树饲草种植大现场。依托大树桂花园畜牧园区,在木老、大树等乡镇集中成片种植优质牧草。三是河西胡萝卜种植大现场。在河西至羊口沿江村社规划种植胡萝卜1万亩,抓好病虫防治、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四是曲水空闲地块利用暨旱地改制现场。在曲水沿212国道线中华寿桃种植地块发展种植秋菜,豌豆尖等短时节蔬菜;对原满土种植的地块实行分厢轮作,充分发挥亮点示范带动作用。为抓好小春生产,各乡镇也要准备30—50亩的小春生产现场,供农民群众观摩学习。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三优”。一是品种优质。为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各地要引导农民群众坚决淘汰抗逆性差的小麦川麦30号以下、绵阳29号以下品种,推广川麦32号、川麦39号、川麦42号、川育16号、川农19号等抗病高产新品种;豌豆主推龙豌1号、中豌4号;胡豆主推成胡14号、15号,保证良种推广率达到100%。二是技术优良。两季田要挖好“四沟”,解决湿害;全面推广以机播、条沟点播、撬窝点播为主的小窝疏株密植,实施小麦“三六”精播,增窝增种保足苗,合理密植,杜绝稀大窝现象;施足底肥,氮磷合理搭配,促进早生快发育壮苗;抓住立冬前后五天最佳播期播种,十一月二十日前完成小麦播种工作。三是布局优化。不断优化预留行作物的种植,对城郊木老、文峰、大树等乡镇,抓好预留行优质商品蔬菜的种植;对草饲牲畜养殖重点乡镇如大树、龙蟠、桥龙等地,重点抓好优质饲草的种植;其它乡镇,重点抓好饲料蔬菜的种植。 (二)保证种植面积。坚决把各地的高磅望天田和无水源保障田全部改旱种小春;充分开发预留行,在预留行种上蔬菜、春洋芋、胡豆或饲料作物,实现小春预留行利用率“保八争九”(保证达到80%,力争实现90%)目标;充分利用田坎、地角、坡台、果园间歇地种植小春,大搞“增间混套”;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转租、转包荒地对撂荒土地恢复耕种。 (三)规范旱地改制。小春仍是满土种植的地方,要下决心从今秋播种开始坚决改制;改制较早的地方要稳定改制面积,进一步规范预留行;要引导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抓好预留行的利用,突出经济效益,种植蔬菜、豆类和饲料;玉米地块要继续按“双二五”、“双二八”等规格留好预留行,城郊和平坝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在一、二台土要大力推行“双六尺”、“双五尺”种植模式,实现旱地五至七作。 (四)保证物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街道经济发展计划
       县税务局计划
       指挥部重点部署
       小学计划
       小学最新最新学计划
       优化发展环境计划
       中学下学期计划
       干部人事计划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
       银行培训计划
     
    本科论文
    市区党员个人工作计划
    中学甲型hn流感防控小结
    经理在公司安全会议上的讲话
    父母女儿婚礼上精彩讲话稿
    机械厂开展新形象教育活动情况总…
    旅游风景区综合科思路
    原创首发信用社新思路演讲材料
    初一新生军训后感
    民族团结月教育活动总结
    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实施意见
    农业发展突破工作要点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意见
    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
    促进设施农业定植进畜工作方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计划
    设施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推进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意
    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
    农业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实施意
    年度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