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学习材料 >> 正文
申论材料

业难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国家教委、人事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明确规定凡毕业生自愿到西部省区和基层工作的,户口可落在学校或家庭所在地;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明确规定凡毕业生自主创业,新办从事咨询、信息、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商业等独立核算或经营单位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酌情免征1至2年不等的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未就业的专科及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参加成人专科升本科的学习,明确规定凡参加成人专科升本科学习的,毕业后政府将提供必要的就业帮助。治本之策是加强高校扩招的宏观控制,努力做到高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之内。
(2)各高校的当务之急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治本之策是立足未来三至五年调整系科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评析
考生在充分利用所给资料的基础上就所给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解决方案,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应当得高分。
(三)就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示范答案
高校扩招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面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埋怨高校扩招的言论不绝于耳。其实,只要我们全面地看待高校扩招,就会得出高校扩招总体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结论。
一、从长远看,高校扩招使劳动力的就业期延后而不是提前
一般认为,年满16岁的人即具有了就业能力,就成了潜在就业者,就增加了就业压力,而就业期延后则减少了就业压力。按此口径测算,中专或高中毕业生一般要比初中毕业生的就业期延后3至4年,专科毕业生一般要比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期延后2至3年,本科毕业生一般要比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期延后4至5年,硕士一般要比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期延后7至8年,博士一般要比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期延后9至10年。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扩招使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期延后了而不是提前,劳动力就业期延后自然就减少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从客观看,高校扩招使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高而不是降低
一般认为,人的就业能力提高就减少了就业压力,而人的就业能力与社会支付的培养成本呈正相关。社会支付的成本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分别是1:3:9。从对社会的贡献看,体能、技能与智能之比则为1:10:100。也就是说假如具有健壮体能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为1,具有技能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10,具有智能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100。这已形成基本定则并已得到国际公认。照此分析,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总共培养了近1200万名本科毕业生,就意味着从1989至2001的13年间,我国的智能型劳动力增加了1200万名,而体能或技能劳动力减少了1200万名。假如我们再假设我国已减少的1200万名体能和技能型劳动力中体能和技能型劳动力各占一半,就意味着在1989至2001的13年间我国有600万名劳动力对社会的贡献提高了10倍,有600万名劳动力对社会的贡献提高了100倍。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扩招使我国的就业能力提高了而不是降低。
三、从发展看,高校扩招使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扩招会使知识短缺者的就业机会减少。从近期看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用人单位每年招聘的员工是有定数的,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必将招聘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员工。但从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五原则
       和谐教育材料
       申论限制条件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和改进机…
       重视细节塑造辉煌
       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介绍
       最新申论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洛阳综合黄页号码簿热销中
       市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须…
     
    牢记两个务必做合格公仆
    乡镇十五及回顾十一五及思路
    县委干部就职演讲
    检察院强化解放思想交流材料
    社区党建培训心得体会
    物业局发展价格管理计划
    农村深化宅基地管理意见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教育局开展创先争优总结
    街道办事处计划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模拟试题0附参考答案
    申论限制条件
    最新申论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残疾人学习社会理论材料
    公务员考试申论押题
    学习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