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学习材料 >> 正文
我乡竹业协会发展实践与启示


  
  近几年来,我乡根据发展竹产业的具体要求,大力发展竹业协会,将农民的利益与协会的发展紧紧地捆在一起,实现了产销两旺,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竹业协会得到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
  一、竹业协会基本情况
  治平畲族乡乡域面积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积14.5万亩。现有1个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村协会会员382个,会员占全乡农村人口总户数的12.7,其中党员96个。通过协会的引导带动农户2000余户大力开发竹业,一年多的竹业协会动作,有力地促进了竹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9元,而协会会员的人均纯收入达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切实加快我乡经济发展,根据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2005年3月中旬,我乡分别成立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竹业协会由分管林业乡党委副书记任协会会长,乡直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主任为成员。各村竹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任会长,按“党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领导机制和服务机构,制定了协会章程,明确了会员权利与义务。为广大竹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竹业产化经营。通过建立竹业协会,把广大竹农组织起来,提高了竹业的规模化程度,在不违反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畅通了产品流通渠道,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竹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社福村竹业协会,通过深入市场分析和行情调查,把带领竹农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组织广大竹农大力发展竹胶板半成品,采取“协会会员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竹农贷款”的方法,帮助竹农解决购买生产竹胶板半成品机器设备的难题。组织10位文化程度较高的会员到外地培训加工技术,学成后回村帮助村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生产的竹胶板半成品由村竹业协会统一收购,销售到三明、永安和沙县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内发展会员45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75万套,实现产值70万元,同时带动全乡10个行政村生产加工竹胶板半成品。2005年全乡竹胶板半成品加工户达320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5万套,产值达600余万元。
  2、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全方位为会员服务。一年多来,先后邀请了省林学院竹业专家陈存及教授、市高级工程师周东雄等省市县竹业专家到我乡进行培训授课,现场指导,共举办了8期毛竹丰产技术治理、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发放相关资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电脑竹业,制作畲乡竹业网,将各行政村的产业特点制作成“各村特色产业”版块,积极向外推介治平。乡竹业协会定期为会员刊发“治平竹业简报”让会员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产品供求信息,经常跟踪走访会员,及时传递会员的困难和需求,形成了乡、村、协会三级之间真正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进了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竹业协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业协会,充分熟悉到竹山公路对改善竹山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众筹集一点、政府补助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的筹资方法,积极带领群众开通竹山公路5条18公里;治平村竹业协会针对市场闽笋干畅销行情,鼓励广大竹农并率先关闭小型造纸厂,大量生产闽笋干,协会组织人员统一技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创建节约型处室做法
       建设局党委廉政建设经验
       开展厂务公开具体做法
       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向一名维和警察学习讲稿
       基层学习型班组建设要坚持四个创…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以发展求和谐…
       科技人员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学习党章推进反腐败试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想
     
    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意…
    经济治理论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制…
    常务副市长计划和财税会议讲话
    县委书记实践三个代表要学会做群…
    法院思想作风整顿个人剖析材料
    乡村网站开通领导发言稿
    特车大队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报…
    市政协新年茶话会讲话
    公司小车维修保养费用承包办法
    纪检组长区国税局反腐倡廉会议报…
    乡镇党委扩大会议讲话——求
    学习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