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自查自纠报告 >> 正文
学期师德自查总结汇报

师德是教师生涯中最根本的标志,师德修养贯穿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走向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师德修养在教育领域中已成为一个亘古而常新的话题。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地推进,师德更成为现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渐上升为人才的竞争,从而体现在教育的竞争上。小原国芳说:“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根本问题是,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教师之道,尤其需要锻炼。”

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间不长,现将这一学期的师德自查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始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同时,自觉学习毛泽东重要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力求要求自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使自己不做“教书匠”,努力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学方面

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深知自己的经验不足,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于是,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真分析教材,甚至查阅大量资料。把“备学生”与“备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后,我真正走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话题,在与他们玩耍交流的过程中,我都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每个学生幼小的心灵。因为我深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教师们说:“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护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因此,我坚信,一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任何教育形式都是无法弥补的。

三、工作方面

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时,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科学水平,我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就应不断创新、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给予学生“一碗水”。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如果他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踏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很远。”可见,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还会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已达到终身学习!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校领导党风廉洁自纠回顾文稿
       财政票据管理自查汇报文稿
       个人绩效考核自查回顾文稿
       副总建立廉政党风情况报告
       小金库整治自查情况汇报
       财务状况解析阐述书
       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自查报告
       医疗机构门诊自查报告
       节能减排自查报告三则
       小学思想政治卫生自查报告
     
    20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汇报
    地市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校园秘书个人总结
    政工干部要技术业务学习
    安监局干部培训总结和干部培训计…
    乡镇开展四项教育整顿活动总结
    社区建设文明城区报告
    公文格式排版中字体要求
    物业公司年总结大会会议主持词
    践行三个代表做好公仆
    新学期小学工作总结
    镇教研中心师德教育活动纪实
    秋季学期59班评语
    学校师德教育活动方案
    师德总结材料精品
    小学图书管学期管理总结材料
    年轻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材料
    最新师德培训动员会发言材料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2
    三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自查自纠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