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正文
松潘县进安镇创建特色文化之乡情况汇报

松潘县进安镇创建特色文化之乡情况汇报 古城涌动文化潮
——松潘县进安镇创建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情况汇报

松潘县进安镇为松潘县人民政府驻地,海拔2850米,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335公里,西距阿坝州府马尔康431公里,是一个以藏、羌、回、汉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1882人,其中:城镇居民9632人,农村居民2250人。辖区内的松州古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潘古城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松州古城悠久的历史为进安镇积淀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各民族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近年来,我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了对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力度,成功组建了“快板、秧歌、舞龙、耍狮、弹唱、花杠、腰鼓”等特色文艺表演队伍,促进了全镇特色文化的大发展,真正成为了全县的“特色文化之乡”。
一、高度重视,共建特色文化之乡
为切实搞好特色文化建设,促进特色文化发展,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筹备第二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历史机遇,于2008年4月成立了创建“特色文化之乡”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村的村主任和居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创建“特色文化之乡”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思路,组织和领导“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的开展,督促各村认真落实各项创建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与此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还要求各村和居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创建“特色文化之乡”组织机构,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创建活动,镇村共建“特色文化之乡”。
二、加大投入,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为确保“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镇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夯实了特色文化的发展基础。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镇、村分别按照创建“特色文化之乡”要求,建立健全了《文化大院建设制度》、《文艺表演队伍培训制度》、《文化设备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做到在创建活动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为发展特色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村文化活动室是农村发展民间文化的主要阵地。为此,镇、村高度重视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采取“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方式,在各村的村委会活动室中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书籍、订阅了报刊、添置了音响设备,为广大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为文艺表演队提供了训练场地。腰鼓队、花杠队、弹唱队等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晴天就在广场或城楼上训练,雨雪天就在活动室中交流学习。同时,我镇还认真抓好文化户和文明户的建设,将热心民间文化事业、喜爱民间文化活动的村民,列为本村的文化户和文明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各村有效开展好民间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三是为演出队伍购置必需的服装和器具。为搞好“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我镇先后组建成立了“快板队、秧歌队、龙灯队、狮灯队、牛灯队、琵琶弹唱队、花杠队、回民女子腰鼓队”等特色文化表演队伍。采取“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一点资金、镇村解决一点资金、队员自行筹措一点资金”的办法,为各个表演队购置了必需的演出服装和器具,满足了演出需要。四是强化对演出人员的培训。特色文化演出队伍离不开人员的专业培训。为此,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与县文化部门联系,由文化部门安排专业的老师对各村的文艺表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松潘县进安镇南街村农民自办文化…
       地税局创建设党建先进单位情况汇…
       县人事劳动局人才交流服务情况汇…
       全省工业提速增效现场交流会议情…
       学习借鉴杭州市廉政文化六进先进…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主要做法和经验…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n流感防…
       我县甲型hn流感防控情况汇报
       市半年重点卫生情况汇报
       半年各项重点卫生进展情况汇报
     
    档案室总结
    民事诉讼时效论文
    环境卫生整治周及清理违章搭建会…
    旅游局行风评议管理讲话
    交通局开展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
    农业局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
    学校团委书记竞聘演讲
    爱岗敬业成就事业发言材料
    省高级法院庭总结
    单位新年联欢会——三句半台词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推进富民强
    松潘县基层党建考评办法试行
    县委县政府加快产业兴县进程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
    松潘县进安镇南街村农民自办
    情况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