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邮政公司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报告

电台“738”早新闻等省内主流新闻媒体中播发了省邮政公司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通过密集的宣传报道,使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深刻理解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情况,使活动开展深入人心。

二、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做出的决定,对**邮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如何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有效地促进**邮政科学发展。省公司党组认为,**邮政经历十年独立运营,初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但面对邮储银行改革、速递物流一体化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面对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科学研究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及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干部员工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相结合、与促进全省邮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与促进改善邮政对外服务和普遍服务相结合、与促进邮政核心能力建设相结合、与促进机关干部和全省员工队伍素质提高相结合,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起到促进**邮政科学发展的作用。回顾近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历程,我们主要的做法和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全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潮,全面提升机关干部对**邮政科学发展必要性的认识。省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同时邀请非党群众,以各党支部为单位,采取了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机关干部分层次学习胡锦涛同志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系列讲话和文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文集、《张桂炎组长在省邮政公司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姜怀德总经理在省公司

本文由: www.gwku.net 免费提供 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省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编发的专题辅导材料等文件。收看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所做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热点问题》电视专题报告会,xx邮政研究院院长周焕德所做的《中国邮政邮务类业务发展战略》现场专题报告。在学习活动中,省公司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展了大讨论。党组成员、全体党员人手一本专用笔记本,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经省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小组办公室检查,机关党员干部都能按活动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保证了学习时间和质量。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机关人员,更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省公司机关在讨论提出坚持“五个意识”。一是继续坚持深化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加快发展。二是坚持强化争先进位意识,促进**邮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树立和谐发展意识,推动**邮政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增强创新突破意识,在企业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关键点上有所升华。五是坚持强烈的主动融入意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做足文章。

二是党组成员身体力行,学习实践活动与年终工作调研相结合,带动全省提前谋划2009年工作。根据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方案安排,省邮政公司成立5个调研组,由党组成员亲自领题带队,分别深入延边、**、邮区中心局、长春分行和长邮等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查找制约和阻碍**邮政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推动**邮政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与领导班子成员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经协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总…
   农业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总…
   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小结…
   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县域工业经济…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培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调研阶段…
   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总结
   文体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
 
民主评议行风优化经济环境活动方…
高中实施高考改革方案
水电暖设备使用管理与维修管理办…
读六然训心得体会
事业岗位设置会议讲话
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幕解说词
街道完善理论教育分析报告
农村改革座谈会发言材料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环保局把好三关治污减排促发展计…
党委融资公司检查工作方案
公司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贡茶食品公司的调查报告
电力公司人事部工作总结
公司网管机构工作总结
邮政系统工作总结
煤矿公司文化工作总结
公司技术和经济情报保密协议
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协
公司中层治理干部转正量化标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