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赴豫皖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制约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人力优势,自然环境和近年来不断拓宽的发展空间,找准自己的位置,规划好发展的路子,冲破困境,促进发展.
三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王宏斌,吴仁宝的讲话对所有学员触动很大,他们不仅学经济,学搞企业,重要的是学习政策,领会上级精神,做好结合文章.刘庄,耿庄,龙泉村,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注意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都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小岗村值得反思的是在社会形势变化很快情况下,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积累,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领导群众搞发展,奔富裕的能力和素质.
四是创新思路,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更快更好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思路措施符合实际,行之有效,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抓好贯彻落实,务求取得更大成效.同时,要不断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无工不富",单靠向土地,向庄稼要钱,永远不能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也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需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形势发展,土地,资金,人才等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象华西村在村办企业急剧扩张,土地短缺的情况下,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再如,耿庄村在创办企业时,也遇到了资金难的问题,他们采取了村班子党员干部带头投资入股搞企业,办出成效后组织村民共同入股的办法,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这些经验,是这些村在长期具体实践中得来的,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效果很突出.参加培训的村党支部书记普遍表示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认真总结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将本村的发展更推进一步.
五是加强基层党建,为加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先进地区对党的建设工作看得不是不重,而是非常重视,抓得非常紧.他们抓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更加务实,灵活,就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提出了"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能自己富,不是好干部;带领群众全都富,才是党的好干部"口号.这些村的先进理念,值得学习借鉴,研究怎么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两张皮".南街村在党建工作中,充分围绕毛泽东理论这一意识形态的东西,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提出诸多口号,统一村民思想认识.现在又成为搞好外界宣传,进行旅游产业开发的招牌.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更要注重发挥好自身带头示范作用,带领"两委"一班人,团结党员干部干事业,防止出现内耗.学员们普遍表示将结合即将在村级党员中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党员教育,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建章立制,搞好党建工作,树立党员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是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农村.大家一路学习,看到工厂连工厂,鳞次栉比,群众安居乐业,村民生活赛市民.这些村和工厂,都是在十几年时间里平地而起的,由农村变成城镇,由农业为主变成工业主导,最后城乡一体.所到之处,大家感觉到基本上都已经城市化了,每一个村就是一个小城市.分析他们的发展路子,在现实工作中,土地的问题怎么解决 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怎么协调 三个文明如何协调发展 党员干部为什么能够赢得群众拥护,支持,没出大的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集体资产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借鉴意见.龙泉村有个口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晋城两市学习考察报告
       华西村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的报告
       党工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报…
       模范表彰大会上的报告
       市民政局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公务员考核考察材料
       镇党委书记同志考察材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附表…
    科长党性分析材料范文
    运动会开幕仪式讲说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
    网络技术部年底工作汇报
    农村社保投保完善方案
    市物价局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规划
    驻村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新年文艺晚会上致辞
    党员两会基层就业人员思想汇报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有效解决发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