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工作汇报 >> 正文
岗位按期轮换工作汇报

建设并实施岗位按期轮换制度,对提升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保障清正廉洁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调动干部员工学习积极性,强化知识更新紧迫感所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本人认为实施岗位按期轮换制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作用

一是能够防微杜渐,防止腐败。

同志曾指出:“每个干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中心作为办理xxxx登记的部门,应该说每个干部职工手中都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正确运用手中权力,时刻在考验着每个干部职工。而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就能够避免一些人员因长期在一个科室工作而滋生腐败现象。

二是能够消除误解,增进团结。

岗位轮换有利于打破科室以之间横向的隔阂和界限,为工作中协作配合打下基础。平时产生本位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对其它科室的工作流程的了解和人员之间缺乏交往接触。而通过岗位轮换,便可消除这些弊病,也有助于职工认识到本职工作与其它科室工作的关系,从而更加理解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进科室之间的团结协作。

三是能够多岗锻炼,培养人才。

要想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内部的岗位轮换可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通过岗位轮换既能培养一个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可以使各科室人员更具有活力,既可以加强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也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四是能够消除不满情绪,激励工作热情。

一个人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感和对待分工的不满情绪,而适当的轮换岗位会使人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工作紧迫感。这样既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又能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是增强职工工作满意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是能够避免僵化,利于工作创新。

长期从事于某一项工作的人,无论原来多么富有创造性,但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消磨后,都将会逐渐丧失对工作内容的敏感而流于照章办事,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通过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可以促使其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和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

二、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用人所长。

在岗位轮换制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人才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即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在制定岗位轮换计划时,应制定详尽的长期计划,根据每个干部职工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统筹考虑安排,在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用其所长,这样才能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二是要做到自主自愿。

虽然岗位轮换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热情,但因具体情况的不同,效果也各不一样,要使岗位轮换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与职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制定人员轮岗计划的同时,要与参与岗位轮换的职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实行双方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减少由于岗位突然变化给员工带来的心理不安定和焦虑,使岗位轮换达到应有的效果,防止出现因岗位轮换,而产生思想对立情绪,影响工作的现象发生。

三是做到人员合理流向。

每个科室人员所负担的工作职责有所不同,对于职工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岗位轮换时,既要考虑到各科室工作的实际需要,也要发挥岗位轮换人员的才能,保持各科室之间的人才相对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取缔无证幼儿园工作报告
       老师培训工作状况汇报
       防汛抗旱预防汇报
       在培训机构的工作报告
       中国助残日状况报告
       国土推动行政能力状况报告
       部队创新管理工作汇报
       审计完善制度机制工作汇报
       整改市场经济工作汇报
       劳动保障局年度工作汇报
     
    政协提案交办会讲话
    副县长食品安全会议讲话
    练好为民服务真功夫
    地区团委财务治理办法
    县科学技术协会会议讲话县委副书…
    基层组织建设要害是乡镇党委建设
    十七大新闻中心邀请记者参观首都…
    乡镇资产清查报告
    党课材料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学…
    时尚粤曲汇演主持稿
    做好就业岗位工作安排意见
    国际贸易部业务员岗位说明
    水利电力部门监察审计部岗位
    岗位责任制范本
    中层干部岗位竞聘申请表
    物业总经理岗位kpi指标表单样
    岗位薪点工资制探索与实践案
    工商局岗位绩效交流材料
    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20年县医疗卫生岗位培训实施
    工作汇报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