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与思考 >> 正文
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查与思考

四、进一步改变农村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1、着眼转变工作职能和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发挥乡镇党委、政府作用的新途径


一是大力创建示范引带服务载体

。充分借鉴樊集乡成立乡村钢葱协会、上庄

奶源基地等实体服务运作模式的做法,探索实行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制等形

式创办“园区服务”、“基地服务”、“典型服务”等多种模式的示范引带服务载体,

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形势下示范群众、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和功能。
二是鼓励党员干部带头探索发展新的致富项目。继续深化“三级联创”、“

三帮一扶”活动,大力实施双强工程,教育和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当示范群众、引领群众的

典型,靠自身的实践影响群众、带领群众。坚持把党员干部所负责的产业、项目发展的成效

与各自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并探索入股经营等形式,连接好干部切身利益与产

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于民、示范于民的责任感。
2、着眼于激发工作活力,大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

大胆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推广养牛信用担保协会的经验,加快农村金融担保

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切实解决“贷款

难”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对蔬菜园区、畜牧养殖小区和水利设施、集体林地等集体经营

性项目,利用拍卖、租赁、出租、承包等形式,推向市场,拉动社会投资。
二是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的基础上,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抓好农村土地使用交易平台建

设,在法律框架内,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土地使用经营制度,使土地逐步向种植大

户、龙头组织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我县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培训资源;进一步抓

好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以新的生产、经营、治理模式带动、辐射、影响全县农业的发展,

使园区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外商投资的载体。
3、着眼改善乡村治理体制,充分发挥法制和村民自治作用。
一是加快农村工作法制化进程。加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加大严打整治力度

;充分发挥法制在农村社会关系调整中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快法制乡村建设进程。

二是优化农村事务治理途径。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广歪子镇棉花

庄村“夕阳红”民调小组的工作经验,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

策权与参与权,实现基层政权的有效运转。
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

评选活动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

正气,构建和谐农村。
4、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挥县校合作共建优势,引进一批科技领导型人才

到县乡兼职;借助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落实,向村级充实一批有知识、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

加大县乡干部下派和在企业家中选人力度,通过任职、兼职改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十个一机制调查与思考
       推广设立村级便民服务处调查与思…
       党员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
       村为主建设调查与思考思考
       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调查与思…
       信访举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调查与…
       如何村级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
       士官基本素质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调查与思考
     
    大连市解放路改造项目策划方案
    公司销售业务助理年计划
    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分裂之原因经验…
    网友生日晚会主持词2
    汽运公司工会报告
    地震烤烟产业救灾资金请示报告
    副县长强化食品安全发展讲话
    交通局人劳股二○○六年总结
    学校公物损坏赔偿制度
    依法治校计划
    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实施意见
    农业发展突破工作要点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意见
    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
    促进设施农业定植进畜工作方
    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意见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计划
    设施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
    农业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实施意
    调查与思考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