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应时之举有力之举创新之举

代发展、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也将发展变化。而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又因为各自所处具体环境、职责不同,而在若干具体方面形成千差万别。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共产党员,通过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为此,要深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的理解,要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要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要解决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同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等等问题。 
   
  开展先进性教育同落实党的执政使命相结合,这是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显著特点。人所共知,中国共产党是有党内教育优良传统的党,但鲜明地把内部教育同执政使命紧密结合,这还是第一次。党在执政后以整风整党或其他名义、方式所进行的内部教育整顿工作有过多次,但多是同搞政治运动结合。经验证明,对于一个执政的党来说,同党的中心任务完全脱节、关起门来整顿自己是不可取的,同样,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要求脱节,把内部教育隔离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之外,也是不可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历史经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示,不搞政治运动,更不允许搞那种破坏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秩序的“大民主”,严禁揪斗、严禁人身侮辱和人身迫害。党的十三大又郑重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从而保证了近20年来我们党内教育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中央关于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最新部署,体现了上述正确原则和做法,并进一步有所发展,这就是明确地把开展先进性教育同履行执政使命相结合,也就是同为人民理好政、用好权相结合,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任务相结合。部署中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具体步骤方面,都凸显了履行执政使命的要求。规定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等四项目标,强调了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最重要的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同执政成效统一起来,即以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重要标准。从而使先进性教育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 书写教育新篇之举 

  所以说是创新之举,因为我们党以党内思想教育著称,不但积有丰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善于应用原有经验,不断创新经验,努力开拓教育新路。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当然一如既往贯彻党内教育优良传统,但又清醒地意识到,这次教育生成于一个新的特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社会使命之中,而且作为接受教育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其规模之宏大,其构成之纷繁多样,均是前所未有。整体上说,同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甚至同改革起步时的21世纪80年代党员、干部状况迥然不同,无论是在政治阅历、生活感受、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党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密不可分
       不断开创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新公共管理启示
       支部铺建致富路党群牵手绘蓝图
       全区镇党委换届部署会议讲话
       弘扬和谐哲学
       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
       突出信息服务促进学会改革
     
    清明节的来历祝福短信8
    中学校长开学典礼讲话
    市民政局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品牌新店开业销售人员工作个人总…
    街道办事处城管意见
    乡镇党委组织计划
    医院二00七年计划
    工商分局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
    服装电子产业园开业庆典致辞
    法院完善队伍建设讲话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大做强体
    市档案局经验材料顺应时势开
    创新之举和谐之基——通过建
    树立服务意识作风建设读书会
    建国周年爱国演讲稿—弘扬民
    弘扬民族精神响应时代召唤讲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