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测试报告 >> 正文
纺织印染环保测试

在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保安全问题似乎是一个难以治愈的痼疾,让许多印染企业头疼不已,也让许多下游企业无可奈何。曾经有下游企业因为生态环保检测而失去市场,抱怨印染企业生产不负责,甚至有人认为印染企业制约了纺织行业的发展……种种抱怨声中,印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无数的痛苦。当前,生态环保方面,我们是一种什么情况?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关注生态环保"特别系列报道,与专家、业界探讨纺织印染行业的生态环保问题。


  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六个方面的重要措施,即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到2010年,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降低10%,单位产值的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0%,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这是在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列出的对节能、降耗和环保的3个约束性指标。无独有偶,这3个约束性指标也同样出现在此后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过环保这道高门槛;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必须依靠环保来拉动和提升。环保工作同样面临升级问题。

  四个因素影响升级

  目前,纺织印染行业环保升级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法规设置不健全。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不断制定各种愈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但我国此方面更显乏力。此外,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自今年1月1日开始,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尽管如此,我国技术标准约有18000多个,采用的国际标准仅有7000个。

  二是检验及环境标志认可不足。目前,发达国家已将绿色壁垒延伸并几乎覆盖整个加工过程。同时,已有40多个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并趋向一致。我国对纺织品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材料、染整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正在迅速发展,新一轮"绿色" 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新的制约因素。而我国现有的检验认证中心网络尚在建设之中。

  三是禁用染料仍普遍使用。我国在德国政府颁布偶氮染料禁令后,曾对国内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就德国禁用的 118种偶氮染料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即使目前,仍然有一部分禁用染料被用于纺织品加工,每年这一问题都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据悉,上海一家针织品进出口公司曾经向欧洲某国出口的童装内衣,因含禁用偶氮染料,且甲醛超标被迫停止出口,仅此一项年减少外销额500万美元。

  四是环保开发尚处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意识到或已经开始实施用高科技产品增强竞争力。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型产品及技术随着市场的畅销和价格的上扬,比重日渐加大。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环保(生态)型纺织品的开发成为我国纺织产业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环保升级: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化妆品测试
       汽车碰撞测试
       药物测试报告
       国际标准智商测试
       皮革产品标准测试
       盐雾测试国家标准
       手机辐射测试
       软件测试分析报告
       软件测试与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测试
     
    年初目标管理大会讲话
    幼儿园大班植树节活动方案
    元旦联欢会主持词
    乡镇计划生育春季集中服务活动暨…
    大学生国庆演讲稿
    银行经理实习报告
    新领导班子就职大会讲话
    09预备党员党课心得体会
    民族现场会讲词
    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
    纺织厂财务治理制度
    县政府有关培育纺织服装产业
    广交会美国纺织品采购商寥寥
    印染废水处理论文
    纺织厂实践报告
    纺织品测试报告
    妇联发展纺织业管理考察报告
    地区纺织业进展状况考察汇报
    纺织公司领导个人述职报告
    纺织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汇报
    测试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