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写作高手 >> 正文
高考散文开篇写作

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

——写景+叙事,照应题目。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

【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

3.人物描写法。

【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纪念”的论题。

4.场面描写。

【例】“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

——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说明】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审题与写作
       高考作文得高分关键
       高考作文首尾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精典开头例文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
       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
       青年团员入党申请书
       青年入党申请书
       竞岗稿件的写作特点及技巧
       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竞职竞聘演讲…
     
    教育部长周济儒学是德育教育一部…
    大学生教育局见习工作汇报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优秀年轻干部座谈交流会讲话提纲
    医院采购部门职工述职报告
    村级组织晋升档文化交流材料
    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工作汇报
    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会议交流经验…
    政府新录用公务员会议讲话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方法
    高考作文审题与写作
    高考作文得高分关键
    高考作文首尾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精典开头例文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
    高考中英语科目的考试技巧材
    守望一方净土——读林清玄散
    200年高考改革方案
    200年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写作高手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