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正文
愉快的假期作文

五一劳动节到了,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回新绛老家,因为马上要看爷爷奶奶了,一路上我很兴奋,唱个不停。
   到新绛已经是晚上七点了,爷爷奶奶在家都等急了,见我回来非常高兴,妹妹也在,还拉着我看她转呼啦圈。
   第二天中午,我们要到外面吃饭,在去小区开车的途中,我和妹妹跑来跑去,打打闹闹,很开心。到了小区门口,就碰到了同学孔东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骑过,他见了我先愣了一下,然后大声叫喊:“大家请注意,谢源祥来啦!”我走进小区,哇!原来是以前西街的同学聚会,女生有七八个,孙婧雯、梁婧……男生只有女生的一半。他们见我回来,都很惊讶,很高兴。好朋友闫沛彤还把我拉过去一起玩。但因为我中午有事就和他们约了下午一起玩,就先走了。能一下见了这么多同学,真的很开心。
   吃过午饭后,我马上就让妈妈打电话联系他们。大家见面后,闫沛彤还请我吃雪糕。随后我们又去找另外几个同学一块玩,我们几个在小区的空地上比赛扔石子、扔沙包。起初我很占上风,比他们扔的都准,可到后来他们认真起来,渐渐追上了我,我怎么会认输,加把劲,最后排了第二名。
   我们几个还玩了三国杀、捉迷藏等好多游戏,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在西街上学的情景。
   不知不觉天黑了,大家都不想分别,抱了再抱,说要常联系,只要从运城回来就一起玩。真是一群可爱的伙伴啊!我会想念他们的,我们之间的友谊会永远存在。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yi/201309/199617.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最敬佩的老师作文500字
       我胖我苦恼作文
       一场有趣的皮球大战作文
       我的宝贝作文
       今天妇女节作文
       快乐难忘的周末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600字
       小狗“乖乖”作文
       爱无处不在作文
       撒播绿色的种子作文
     
     古诗中的思念
     雨夜作文600字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
     黑夜下的寂寞
     乐给我带来快乐
     我内心的呼唤
     不要摘花作文
     游木渎古镇作文
     愉快的假期作文
     我最敬佩的老师作文500字
    有趣的假日小队活动作文
    一个愉快的周末作文600字
    我的假期读书生活作文
    紧张的假期
    一件不愉快的事作文
    我的假日生活作文
    我的假期
    一节不愉快的地理课
    开心的假期
    记一次愉快的旅游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