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

古往今来,交谈是人们交换思想精神,认识了解对方的重要途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故乡亲人深深的思念,“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对友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而《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似乎厌倦了纸笔的单调,开始用各种新时代的产物聊天,qq,微信铺天盖地,人们随时可以与想聊的人谈一会天,叙一叙旧,似乎这样更好,但只要在网上随便一看便可以发现,80%的人不过只是一个摆设,15%的人根本不常聊,只有5%的人才常聊,这是时代导致的必然结果,还是生活节奏打乱了我们的步伐,而聊的内容更是单调了很多,除了生活上的简单寒暄,精神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文字流传下来的,这是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决不能让它们从我们指缝中流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纸信,永远是交流与保存精神最好的保险箱,纵使在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场上的马革裹尸,感触到官场的黑暗与社会的动荡。纵然现代技术多么先进,一次病毒,一次故障,都会使一切灰飞烟灭,而文字的精髓也随之夭折,但我们却只能面对黑屏唉声叹气。
   古人珍惜每一个提笔的机会,将所以一切都寄与他们思念的人,每一句话,无不饱含泪水。但时代的进步抹杀了这一切的美好,人们表面的距离越来越近,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们的话越来越多,但内容越来越少,瘦骨嶙峋而单调空洞,未见其内涵。
   心与心的距离只差一米纸的厚度,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只差一支笔的宽度,我并不完全反对使用现代化聊天工具,但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化都市,又何不放下手机,拿出纸笔,给自己最关心的人写一封饱含真情的信,印上浓浓的爱,让它将那份爱完整地交予那个你关心的他,当他打开信封时,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你。

【写作指导:作文的灵魂,创新】
   现在什么都要求创新,创新非常的重要,写作也是一样的,你的文章如果有创新了比别人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的好更加的完整,那么你的文章肯定被评为一篇好文章的,小学作文五年级辅导提到作文有时候也需要创新。

1、学好语文课是创新的前提
   同学们每天都上语文课,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有的同学认为,学习语文课不外乎就是学点字、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充其量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篇篇极好的范文,语文课学习阅读,更是在提高写作,因为阅读好比是土,而作文则是土中长出的苗,土肥才能苗壮,只凭着几节作文课,要想提高作文能力真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把语文课当作提高作文能力的课堂。
   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和选材角度,在选材上有所创新。
   材料是写作文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作文就无从写起。有了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好作文,还要求材料力求新颖,贵在创新,这样的材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的语文课文,给我们做到很好的榜样,如短文两篇中的《散步》,作者没有去写散步中看到的美好景物;没有去描绘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没有去捕捉散步时碰到的好人好事,而是着力刻画通过散步,体现出的一家三代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表现出的中年人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由于作者在选材是全力创新,才使读者读后眼前一亮,又给我们开辟了一个选材的新天地。有时,虽然材料难以创新,但我们可以变换观察材料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san/201309/199635.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无助作文
       亲情永不下岗作文
       令人激动的掌声作文
       往事作文600字
       寻找错别字作文
       怀念母校和老师作文
       多好啊活着就很美作文
       过年的习俗作文
       我的中国梦作文
       学骑自行车作文
     
     放弃后向前走
     用意志与精神铸就的征程
     大海拾忆
     梦想生命的承诺
     无助
     向生命致敬
     雨的畅想作文
     我的世界也精彩作文
     我的北京之旅作文
     点点滴滴在心头作文
    心与心的距离
    我内心的呼唤
    难忘那刻骨铭心的话语
    倾听内心的声音作文600字
    关于爱心的作文
    一件伤心的事作文
    震撼人心的作文
    关于公德心的作文
    开心的事作文
    关于责任心的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