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我学会了洗衣服作文300字

今天是星期天,我想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平时妈妈很早就要起床洗衣服,洗好之后就要去上班很辛苦。我对妈妈说:“妈妈您天天都这么辛苦,很累吧!今天就让我来帮您洗一次衣服好吗?”妈妈说我太小了不会洗的,我就对妈妈说:“您放心我会洗的,因为平时您洗衣服我在边上看到过的”,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吧,可千万不要把身上的衣服弄湿了!”
   于是我就开始洗衣服了。先打一盆水,把衣服放进盆里泡了三分钟左右,我把脸盆里的衣服放在搓衣板上抹上肥皂使劲地搓,搓好衣服再把水龙头打开,然后,我把衣服放进盆里放在水龙头下直到冲洗干净为止。
   最后衣服洗好了,我把洗干净的衣服晾在阳台上,看到衣服被我洗得那么干净,又得到妈妈的表扬,心里十分开心!我终于学会洗衣服了!

【写作指导: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1/203484.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最爱的金鱼作文300字
       第一次帮妈妈做家务作文300字
       山中一日游作文300字
       我的小白兔作文300字
       上学路上的陌生人作文250字
       校园一角作文250字
       日落!落日!作文300字
       课前三分钟演讲稿作文300字
       我为你骄傲作文300字
       珍惜生命的作文
     
     三月三吃鸡蛋
     我们世纪作文300字
     感动作文300字
     冬天作文300字
     折千纸鹤作文300字
     二十一世纪的新天上作文
     关爱的作文
     圣诞节礼物作文300字
     眼镜的自述作文300字
     音乐迷老爸作文300字
    学会新知识的感受作文200字
    学会勇敢的面对困难作文350字
    学会待客作文
    我学会洗衣服了作文
    学会了写毛笔字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洗碗作文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
    我学会了洗头作文200字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250字
    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