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校园演讲稿 >> 正文
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学校

在“三八”妇女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学校)
尊敬的领导、来宾、女同胞们:大家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在举国上下喜庆"两会"召开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第xx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我们的礼堂嘉宾咸集,高朋满座,用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共同纪念女同胞们的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的党、政、工组织,向出席会议的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教育局党工委、区教育工会以及区教育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各位委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向在场的全体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我校的女教工比例占到全校教工近60。多年来,广大女教工在教育、教学、治理和服务等岗位上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凡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的女同胞更是与时俱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巾帼建功在课堂"、"争做学习型女性"以及女职工创立“巾帼示范岗”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我校女职工委员会一直在追求和探索妇女工作的新途径和新载体,今天的“六十二中学女教工职业形象代言人”的评选活动正是要把我校女教工在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的过程中那美好形象展示一回,正是要把女教工不甘平庸、自勉勤奋的精神风貌体现一番。以此来激励我校的女同胞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争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借此机会,我想对各位女同胞发出新年的倡议:
  
  第一:我们要加倍地自信
  
  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对自我的熟悉和肯定,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积极评估。自信是女性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当前,学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创造性。女教工作为普教战线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广大女同胞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第二:我们要加倍地聪慧好学
  
  时代的发展呼唤富有知识和聪明的女性。21世纪是以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作为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神圣使命的女教工们更要弘扬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和把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练就过硬的本领,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治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第三:我们要加倍地热爱生活-
  
  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妇女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织者。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是女性的优良美德。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非凡作用。希望全校女同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者、实践者。积极参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促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用良好的家风来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我还要建议男同胞们在家里要关爱、呵护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在学校要关心、尊重、帮助女教工,与身边的女性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校园,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再次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揭牌和85周年校…
       学校新年贺词
       乡镇中小学校春季运动会开幕词
       学校运动会开幕辞
       教育局长晋升省一级学校揭牌仪式…
       商务祝词贺年祝词学校新年祝词开…
       学校七一大会开幕致词
       学校田径运动会闭幕式讲话
       小学校庆贺词
       学校与派出所警民共建大会讲话
     
    服装学院军训联欢晚会主持词
    县委领导在安全生产暨矿业秩序整…
    学生会创新管理意见
    军队官兵政法学习心得
    网络低俗之风打击行动工作方案
    先进事迹学习会议讲话稿
    教育局员工个人年终总结
    县教育局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建设社会主…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
    推进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意
    促进妇女就业推动会的发言
    三八妇女节促销活动企划案
    学校庆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
    社区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市妇联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学校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城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场企划部三八妇女节活动企
    旅游社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校园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