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竞聘演讲 >> 正文
银行支行领导竞聘演讲

大家好!首先感谢支行领导给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我站在这里没有让大家感到意外,这次竞聘对我来说可谓一个崭新的开始,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大家看到的将不再是那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了,今天,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将是一个积极上进,充满自信的。

我,今年岁,大专在读。年入行以来,我先后作过行政、储蓄,经警等工作,工作中,我勤奋好学,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表现了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多次参加市行的业务技术比赛,连续三年被评为业务标兵,并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我自认有能力有条件竞聘支行副行长一职。

一、参加本次竞聘的原因

首先,源于自己价值的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从事储蓄工作已有10年了,我自认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渴望能在一个新的岗位上锻炼一下自己,二级支行副行长这一职务既能锻炼一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又能锻炼一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所以,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提高工作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且我自信有能力适应这个岗位的工作。

其次,源于这个工作带来的挑战。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支行储蓄存款呈自然负增长,这与存款指标的逐年增长显然不对称,这就加大了工作的难度,我很愿意去迎接这份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开创出一条的工作思路,为领导分忧,解决问题。

再次,源于一份情节。支行工作的难度大家有目共睹,但我在千山路支行工作已近10年,可以说是与同兴衰,共荣辱,所以,我对支行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他不断发展,做出成绩。

二、参加本次竞聘所具备的优势

首先,我在支行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我在支行从事储蓄工作,至今已有10年了,我通过在储蓄窗口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行较为稳定的储蓄客户都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由于支行绝大部分对公客户在我行都有储蓄业务,所以,在工作中与对公客户也有业务合作,也建立了与对公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上门服务,对、等大客户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良好的客户基础将会帮助我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开展工作。

其次,我在支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做到任劳任怨,对同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热心帮助其解决;始终坚持上门服务,另外,我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适应新业务的要求。我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连续三年被评为业务标兵,年被评为先进个人。这些荣誉是大家给我的,它反应了大家对我的信任,相信这份信任将会成为我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如果我竞聘成功了,我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如何作好支行长的助手,协助他把支行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储蓄工作质量。

储蓄客户不同于对公客户,他与银行之间不存在其他关系,就是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如何让客户在林林总总的银行中选择我们就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我们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但服务质量的好坏绝对是老百姓最先考虑的因素。所以,提高储蓄存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最好是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前我们帮助老人写凭条,不厌其烦地与聋哑人进行手势交流就是最为简单的个性化服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现在没有条件提供更进一步的个性化服务,但至少,我们应该为客户提供周到、温馨的服务,真正作到将心比心,用真心的服务换取客户的忠诚。为此,我将协助支行长,一方面加强储蓄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树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通信公司领导竞聘演讲
       电台播出部主任竞聘演讲
       医院部门主任竞聘演讲
       银行信贷部经理竞聘演讲
       房地产财务员竞聘演讲
       税务系统干部竞聘演讲
       电力公司副主任竞聘演讲
       油站经理竞聘演讲
       公司外派高层竞聘演讲
       银行分理处干部竞聘演讲
     
    法学院学习部年度工作计划
    五四表彰讲话稿
    政协会闭幕致辞
    盐务局企业发展计划
    乡镇政府总结
    无双社区创建活动方案
    青年技术节设计策划
    财务科制度
    先进党支部学生代表发言
    浅谈行政执法中把握严格执法与文…
    进出口银行分行开业讲话
    市领导在邮储银行对接会上的
    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纪实
    银行发展双评教育交流材料
    银行学习领导交流材料
    银行规范化建设交流材料
    农村合作银行文化建设交流材
    商业银行保密工作总结材料
    银行营业所职工先进个人材料
    银行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达标
    竞聘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