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家长会演讲稿 >> 正文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流了汗,我们做紧张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有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美文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个性。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
   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妈妈感到不可理解。老师说:“孩子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创造力,你不该打骂他。”老师建议采取补救措施,带孩子去钟表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位老师就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生,正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他任意翱翔。”
   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群体性,忽视个性发展,因而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四、鼓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模样,还有什么出息。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
   但是,我们的家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
   (1)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家长不能以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复强调名次,势必使孩子陷于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2)常指责孩子的失败。比如有两个孩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语文成绩,我相信这次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实践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给孩子摧毁性的预言会造成伤害。
   (3)常阻止孩子玩耍而命其回到书桌前。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学”,而且学之不尽,孩子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成功的教育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恰当的教育,则只会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了。
   (4)在生活、学习中包办太多,使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家长会班主任讲话稿
       五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家长会议发言稿
       学校家长会讲话
       筹备特教班家长会讲话
       高三家长会发言材料
       家长会讲话稿
     
    计生局党建情况报告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策划与编制
    中学生歌唱比赛串词
    县政府机构革新会上的发言女女
    党性党风教育自查自纠报告
    教学计划
    单位财务管理意见
    公司早会治理规章制度
    物资集团创先争优报告
    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主持词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研讨会发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家长会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