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高中生演讲稿 >> 正文
高中生学雷锋演讲稿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犹如一颗明亮的星,高悬在我们民族现代史的天幕之上,为亿万人所景仰、所熟知。因为它成为一种不朽的象征——象征着我们民族勤劳、简朴、关心他人,克已奉公的优良传统;同时它成为一种永恒的启示——启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不竭努力,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奉献出每一分光和热。
    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雷锋是40年12月18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妈妈在中秋节的晚上梁自尽,雷锋成了孤儿,被六叔妈妈收养在家。雷锋从小就很懂事,为了给老人减少负担,常常出去讨饭、砍柴。日晒风吹、饥寒交迫。雷锋小小年纪便受尽了艰辛生活的磨难。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解放了,他和无数穷苦人一样获得了新生,16岁时雷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岁时雷锋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新兵连里,雷锋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一方面积极开始了艰苦的军事训练,另一方面更加勤奋了,他发扬“钉子”精神,尽量挤出一切空闲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他也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去帮助他人或参加义务劳动。在抗洪前线,他不顾病痛,奋力参战;在暴雨夜中带头唱歌鼓舞士气,在抗洪结束时,他因那奋不顾身保护人民利益的高尚精神而荣立二等功,参军两年,为群众、为战友、为集体做了许多许多的好事,经常受到上级多次嘉奖。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由于意外车祸,雷锋离开了我们,年仅22岁。 然而,雷锋精神没有死,他的名字一直挂在人们的口头上,他的形象一直刻印在人们的心目中。
    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不知有多少可爱的青少年在他那光辉形象的感召下,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像我们宜兴电视台报道的烈火英雄——舒俊就是一名活雷锋,是雷锋精神的再现。
    我们以怎样的姿态投入到学雷锋活动洪流中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首先,组织学习重温雷锋精神。各中队辅导员老师、中队长可组织队员认真阅读有关书报,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讨论,明白雷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英雄,他具有哪些崇高的精神……
其次,组织活动,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内涵比较深,外延非常广,具体表现:生活上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工作上具有忘我劳动的情操,学习上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群体上具有助人为乐的品格等等。
    我们应立足自身进行岗位学雷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第一,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生课堂常规》准则,课间开展正常的活动,不追追打打,上操放饭排队走出校门,在校内坚决不骑自行车,不仅如此,还要求自己的父母不将车推进、骑进校内,以次停放在校门外,争当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第二,认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学习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一个舒服幽静的校园环境将陶冶人的情操造就合格的人才,当然,美好的校园环境必须靠我们每个少先队员的努力,于是,老师每天要求大家要认真做好值日工作的同时,还要维护校园清洁,一方面自己不随地乱抛纸屑、果壳等杂物,还要督促别人,另一方面见到校园内有杂物能自觉主动地捡起放在规定的地方。这样我相信我们的校园将会变得更清洁、更美丽,养成习惯后不论在街上,家里都能这样做,那你必定成为清洁卫生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中生国旗下演讲稿
       青少年实践教育演讲稿
       200年高中生班会励志演讲稿范文
       勇敢地面对生活高中学生演讲稿
       高中学生学习心得演讲稿
       十佳学生演讲稿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演讲共筑美好…
       构建和谐家庭征文优化成长环境 构…
       环保演讲稿
       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演讲——规范…
     
    银行会计结算部挂副经理挂职学习…
    房产局优化住房保障总结
    市委书记庆祝区法院建院50周年大…
    发挥计生协会优势建设和谐社会
    荣辱观座谈会发言市科教党委书记
    感恩发展观
    县市区共青团会议典型发言
    企业领导讲话工伤保险
    春节文艺晚会上致辞
    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探索与实…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语域知识
    高中英语写作练习探讨
    综合高中足球队宣言
    高中语文复习作文训练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高中督导验收情况总结材料
    高中班主任个人事迹材料文稿
    高中实验教学考察材料
    高中生申报优秀团员材料
    最新高中军训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生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