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妇女节演讲稿 >> 正文
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讲话

在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妇女同胞:

正当全国各级妇联和妇女同胞们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第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人大、政府祝全乡万妇女同胞们节日快乐。并对你们为我乡“两个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半边天”的作用表示感谢。值此大好时机,我讲三点意见:

一、积极推进妇女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明确目标、统一思路,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干大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915万元,比2001年增2147元,增121;人均纯收入为1254元,比2001年增614元,增96,粮食总产达7781吨,比2001年减419吨,减5。有农4543户农户,211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森林覆盖率达28。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包含了全乡多妇女同胞的心血和汗水。2006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乡妇女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城市农村统筹、外输内转结合、创业就业并举、培训维权齐抓”的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的思路,努力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工作格局。

  一要引领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千方百计帮助农村妇女增加收入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互动联动、抓点带面、统筹推进。要培育健全为农村妇女增收服务的网络体系,强化科技培训、实施致富项目、创新扶贫模式、培树先进典型,引导妇女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推广“妇代会协会”的模式,壮大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带领妇女增收致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互动共赢,走脱贫—致富—共富的新路子;推动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一批妇女劳动力输出特色县。要以“富裕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为目标,探索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整村推进”试点工作,使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创建新组织、倡扬新风尚在农村广大妇女中蔚然成风。加大妇女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整合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资源,挖掘社会潜力,着力推进对漳县的定点帮扶工作。以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召开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妇女发展工作。

  二要促进妇女在创业再就业中实现新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促进将妇女创业再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总体规划。要大力宣传和推动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为妇女创业再就业提供项目开发、小额信贷、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要推进妇联社区家政服务机构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提高“巾帼建功”活动的社会覆盖面,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创建表彰工作

,激励城乡妇女的创新热情,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建功立业,进一步促进区域妇女和妇女工作的共同发展。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三八妇女节大会讲话
       县妇联纪念三八妇女节暨总结表彰…
       普教中心女教师三八节演讲稿
       检察院反贪局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邮政三八妇女节演讲稿铿锵玫瑰永…
       三八节演讲扬民族精神展巾帼风采
       最新三八妇女节演讲邮政
       三八妇女节演讲护士
       度三八妇女节演讲
       三八妇女节演讲漂亮女人象永远盛…
     
    在防汛抗旱会上的发言
    乡镇干部加强组织建设发展要点
    联席会议主持词
    行风评议自查报告[移动通信公司]
    民政局加强供销社建设讲话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端正学风
    清明节来历祝福短信6
    司法关注民生公正保障和谐
    供电局创新演讲稿
    推进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意
    促进妇女就业推动会的发言
    三八妇女节促销活动企划案
    学校庆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
    社区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市妇联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学校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城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场企划部三八妇女节活动企
    旅游社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妇女节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