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初中生演讲稿 >> 正文
点亮心灯——略谈初中学生心理疏导及诊治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有一天恰好是曾凯一组打扫包干区,我忽然发现曾凯打扫卫生很不认真,打扫落叶像在捉蝴蝶,于是我上前批评了他,他有点不兴奋,见状我一边批评一边示范打扫动作,然后叫他再打扫。随后他打扫仍是不很认真,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扫把甩了他的腿一下,同时又数落了他一顿,又叫他继续打扫。这时曾凯情绪非常激动地大声叫了起来:“我不会扫,我就是不会扫”,边说边哭了起来甚至扔掉了扫帚……那是一节体育课学生活动时间,我路过操场,看见贺超穿着牛仔裤,我把他叫了过来,我批评他没有遵守学校关于体育课穿着的规定,不知怎么回事他情绪非常激动,回答我的声音生硬无礼,并强辞夺理说有一位同学也穿着。在我批评教育的过程中他语气仍然激烈,并流着眼泪……
曾凯家:他妈妈说他儿子不服她管,怕他爸爸,而他爸爸在水产公司工作,很少有时间管他。平时他要干什么都由他作主,个性倔强……
贺超家:他妈妈因病长期在家修养,只要求他读好书,平时非常宠他,一有什么不顺他心意就会大发脾气……
二、案例剖析
比起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平时都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感情不太外露,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隐蔽性。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证实,“好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了。以上两例给我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正确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诊治?尽管我有15年的教学教育经历,但现在的学生心理变化复杂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曾凯、贺超从小都是父母宠爱的“宝贝”,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优秀,自我感觉优越,思想意识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经受一些“风雨”考验,一旦外在的压力或批评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就会承受不了而像上例一样爆发出来,完全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根据我事后与他们再交流后得知,他们当时这样的言行在家中早已是家常便饭了,并不是有意与老师闹矛盾,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
父母这种过度的“栽培”,也使他们与父母越来越远,与父母越来越无话可说,感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以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对老师的教育与批评视为跟自己作对,平时情绪易冲动,或者莫名地感到沮丧、孤独、焦虑。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不去注重克制自己言行。
另外初中学生存在以下心理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
1.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定和见解,但对自我的熟悉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2.情感世界布满风暴:经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三、解决措施
1、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拟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假如教师不在这些方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中学生评语评语范例篇三
       中学生评语二
       高中学生评语集2
       高中学生评语
       高中学生评语2
       高中学生评语评语范例篇四
       中学生各类操行评语
       高中学生评语集3
       浅谈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与提…
       高中学生期末评语范例
     
    高校团支书述职报告
    学江泽民文选要学以致用
    酒店新春晚会致辞
    加油站区域领导竞聘演讲
    镇学习交流暨党员春训大会讲话
    展开戏剧公演的实施建议
    县城经济服务经验材料
    出租行业年中情况总结及之后打算
    浅谈青年节活动规划详细具体方案
    母爱演讲稿
    地段点亮工程实践
    教育教学叙事用爱点亮一盏心
    让责任点亮青春粮库保管员爱
    献给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诗歌点
    营业员演讲稿追求梦想点亮青
    初中生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