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正文
读中原突破的个人感想2则

读《中原突破》有感一

看到浴火重生。一次次被河南邮政人的王德武”精神感动到落泪,这些天我反复翻阅《中原突破》这部河南邮政改革开放的创业史”看到这个庞大国企的艰难转身。被杨海福总经理的基因”所震撼。但我感动最深的河南邮政这一大型国有服务企业真正做到回馈社会,感恩社会。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艰辛,但不是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能真正做到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河南邮政做到加入邮政大家庭,使劲干一把事业这个信念深深的扎根在心里。

河南邮政开始独立运营。河南邮政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自1998年邮电分营。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一个基础薄弱、亏损严重、发展困难的传统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行业领先、员工自豪、社会认可的现代服务企业。河南邮政这一传统的巨大的网络型国有企业的重生让我感触颇深,从中学到很多。最值得学习的应该是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回馈社会,感恩社会。

春华秋实。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拼搏进取和创新发展,一直认为一个企业成功之后的最终归宿就是回馈社会。沧桑巨变。河南邮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形象显著提升。作为大型国有服务企业,通过业务创新拓市场、机制创新激活力、技术创新强实力、服务创新树品牌、以人为本构和谐,牢固树立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观念,努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做到植根于中原、服务于中原、发展与中原、兴盛于在中原,真正做到回馈社会,感恩社会。主要做法是

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利用遍布乡村的网络优势和良好的品牌优势。

河南邮政充分发挥农村网点多、覆盖面广、品牌信誉好的优势,邮政公司立足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实际。把服务“三农”看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扎扎实实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1999年8月,全国邮政率先开办了农资连锁配送业务,从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配送入手,开辟绿色通道,对农资产品配送免收运输费,利用规模优势压低采购价,让利于农民,引进名优产品,严把产品质量关口,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了农民的权益。聘请了15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配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的同时,把技术培训也一起送到农民手中,加快科技推广步伐,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还开展生活用品配送业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放心、满意的商品。河南邮政已经成为农村流通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许多商业银行农村网点收缩的现状,近年来积极创新邮政金融业务品种,缓解了农民贷款难和农村资金紧张问题,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大力开办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全国邮政首家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为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贷款渠道。此外,还在全国邮政率先推出为农民代缴电费业务,通过邮政“一卡通”代发农民种粮直补金,免费发放邮政绿卡等便民利民措施。充分发挥报刊发行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送科技报刊下乡”和“送图书下乡”村民书柜建设”活动,把党报党刊、科技文化报刊送到千家万户,对广大农民学习党的政策、掌握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一片片绿色的云”将农资送下了乡,把电费代收出了乡;将资金贷款送下了乡,把农产品输送出了乡;将科技致富信息送下了乡,把当地旅游文化传播出了乡。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助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二、充分利用邮票和明信片等独特载体。

河南邮政公司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读荆棘鸟的个人感悟
       名著个人的心得感想案例汇集9则
       读巴金的家的个人领悟
       读将心比薪的心得感想
       读水浒传的个人领悟2则
       读平凡的世界的领悟2则
       读自动自发的个人体会
       读责任胜于能力的个人领悟
       读结果第一的个人感想
       有关读我说德育的心得感想
     
    卫生局计财科个人总结
    个人简历模板十五人事职员
    市六措并举传达贯彻全省案件审理…
    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指导意见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造就一…
    农机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
    领导在政务公开会上的讲话
    优秀医生个人总结
    公司团代会开幕仪式讲话
    20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方案
    中原油田电大社会调查网上馅
    读中华魂的个人感想
    读中国很高兴的个人感想
    党历史见证读中国共产党章程
    十七大解读中国制造加速升级
    读书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