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正文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个人感悟

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论语》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根据学到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伪善。于是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淡薄名利思想。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二是安贫乐道。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可以改变的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读阿q正传的个人感悟
       乡镇党校总结
       镇委党校作风建设教学计划
       教育局发展党校教学计划
       市委党校发展理论教育计划
       参观上海浦东党校培训学习心得体…
       参加省委党校培训班感受和体会
       党校学习心得新时期如何做好学生…
       党校学习体会
       党校系统学习八荣八辱心得体会
     
    地方市人大委员会会议发言范本
    常用个人简历模板
    班主任迎新生见面发言材料
    环保局创建生态环保计划
    市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实施方案
    有关企业产品质量的发言材料
    劳保局劳动保障局长科学发展观动…
    区委副书记思想道德总结考察报告
    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
    两会学习心得—政风整顿关键要抓…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个人感想
    读书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