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感受体会

切妨碍大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大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大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解放思想不应仅是报告、文件中的措词,更应是具体、实在的行动。观察世界要用新思维、思考问题要有新角度、谋划发展要有新招数、推进工作要有新举措。
  (二)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转变用人观念,把大批德才兼备、富有朝气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县市在用人问题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落后、僵化教条、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死抠比例结构、搞一刀切、能上不能下等。有的地方领导分不清干部的优劣,没有看到干部的主流、本质和发展,死抓干部的一些细节毛病;有的领导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干部“一棍子打死”,不允许干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有的领导不善于处理开拓创新与廉洁自律、埋头苦干与敢想会干的关系,强调廉洁自律就忽略了开拓创新,强调了敢想敢干又忽略了廉洁自律;有的地方简单以年龄划线,把“年轻化”理解成“唯年龄化”,不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注意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使用干部,极大地浪费了人才资源,也耽误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的地方机械照搬年龄、民族、性别、党派等比例结构,在人选德才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强拉硬配,重使用不重培养、重结构不重素质,结果不仅贻误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有些地方的主要领导甚至搞拉帮结派、以人划线、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思想不解放的一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河池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的思想潜力是无限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思想解放、开风气之先,就能后来居上、引领时代;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难免不进则退、被动落伍。因此,我们要在全市上下营造一种人人谋发展、事事求发展的氛围;要在县乡、部门之间形成一股比发展、赛发展的干劲;要在机制和导向上营造一种谋发展者得重用、不思发展者受冷落、干扰发展者受处罚的大环境。要切实转变用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不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偏重结构等,大胆重用那些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又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要多关心爱护干部,多教育培养,多看到干部的本质、主流和发展;要鼓励干部敢想敢干,正确对待干部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真心实意帮助干部改正错误,只要不是贪污腐化、作风败坏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都要满腔热情地去关怀、支持和帮助他们;领导干部要有宽广的胸怀、大海的度量去识人用人,要敢于重用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勇于重用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而经过实践检验这些意见是正确的人;要切实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把基层干部的选拔推荐权真正交给群众,使那些真正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爱戴的优秀干部能够被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
  (三)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放思想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前奏。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可以说,没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活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头,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深入分析体制弊端和制度障碍,增强体制机制创新的针对性,推动超常规发展。现在,制约河池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还大量存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项…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
   市妇联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
   街道干部 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
   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论…
   公司党委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
   街道干部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践行科学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全力推进生…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
公司领导新年贺辞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领悟
创业一年的回顾
公司费用报销支出审批管理办法
学习新党章党课辅导讲稿
俱乐部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学校道德教育思考
妇联计划
师范生个人实习汇报
繁荣文艺创作构建思想汇报
党员队伍政治思想考察报告
高校生党员思想汇报
工商厅思想政治大会讲话
矿思想政治安排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工商所综合
电业局度职工思想状况调查问
青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中专学生思想教育交流材料
民政局思想教育发展交流材料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