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当前农村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坚持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思路。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在县,基础在乡镇,组织实施在村。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二是探索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应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应亲自抓政策制定和 工作部署,亲自进村入户抓示范引导,认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新农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水平。通过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其次,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第三,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坚持重在建设,加快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艺院团送文化产品到农村,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挖掘和传承特色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贴近农民群众、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文化队伍。
  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树立新风尚。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底子薄弱的实际,把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树立文明新风尚的抓手,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开展“文明农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优异成绩向十七…
   浅谈公路部门精神文明建设
   论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
   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德育创新活动与…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推进校园精神文…
   建设局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目标责任…
   精神文明建设总结3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
   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十一五精神文…
 
副市长旅游开发管理讲话
学生代表期中考试总结会发言
胡锦涛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
地税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与…
教育局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方案
五四青年节科学发展观演讲稿践行…
县以十二件实事工程为抓手推进新…
城管大队二月份小结
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总结表彰暨动…
重阳节的短信0
党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记录
岗位薪点工资制探索与实践案
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材料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纪实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考察意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材料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
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纪实
探索少先队新途径发言材料
区地税局紧绕税收服务经济发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