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推荐材料 >> 正文
五一奖章推荐材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了劳动年审。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组织了禁止使用童工联合执法检查月活动,加大了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全省共检查用人单位万户,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80余万元。

  2.加强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和信访事项的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劳动保障突发事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和信访事项的排查制度,共排查用人单位34家,涉及职工178人。

  3.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劳动合同制度更加完善。三年来,全市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6起,结案率达95%。

  (二)大力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建成7乡镇劳动保障事物所,25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工作站。

    2.作风建设和行风评议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荣获全省劳动保障部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先进集体。

   队伍建设篇

 1、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打造出一支人人都能独当一面的劳动保障队伍。崔海鹰同志提出,要把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同步进行。她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全体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利用周五集中学习日,重点学习国家、省、市发布的新文件、新法规、新政策,积极开展熟读、精通、掌握劳动保障政策活动,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把劳动保障工作战线上的全体职工打造成了一支作风顽强、热情服务、文明执法、廉洁从政、无坚不摧的队伍。

2、身体力行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用党员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崔海鹰同志以超前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的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政令畅通,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把铁力市劳动保障局建成了全市先进性教育示范点。

3、崔海鹰同志十分注意了解下情,关心职工生活,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每当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发生困难,她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无论是班子成员,还是单位同事,谁家有大事小情,她都想在前头,送去温暖,对待退休、退养的老同志关怀无微不至,并能亲自带领班子及有

关人员上六问寒问暖。他鼓励干部职工大胆发挥各自的长处,努力培养每个同志成为工作能手。崔海鹰同志担任劳动局局长的二年时间里,老同志心情舒畅,部门领导人尽职尽责,年轻干部奋发进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崔海鹰同志以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一股团结向上的力量,一份崇高的集体荣誉感,汇合成巨大的动力,推动着整个劳动保障局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在崔海鹰同志的带领下,铁力市劳动保障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很多荣誉,从她上任以来,劳动保障局荣获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正行风促发展先进集体,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劳动保障监察、信访仲裁、就业培训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2008年,劳动保障局又被省劳动保障厅评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在铁力市人大代表评议政协委员、测评行业建设方面年年位居前列,她本人被评为铁力市十佳政协委员、伊春市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省改善和发展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十佳人物。在她的带领下,铁力市劳动保障工作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社会的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十佳职工推荐材料
       劳动模范推荐材料
       公司先进示范岗位推荐材料
       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推荐材料
       再就业先进者推荐材料
       邮政系统优秀个人推荐材料
       优秀共青团员推荐材料
       优秀团员推荐材料
       同志现实表现副科级后备干部推荐…
       市劳动模范推荐材料
     
    水泥厂设备管理制度
    银行客户经理竞聘材料
    对我省道路建设税收治理问题调查…
    法院政工科长总结
    州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优秀党务者事迹材料
    汛期安全安排
    学校教师节节目串词
    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流动党员旗帜行动总结表彰会讲话
    校五一活动计划
    五一节乡村书记事迹汇总
    五一服饰公司促销方案
    五一节商品促销方案
    商城五一促销方案
    五一节珠宝促销方案
    浅析服装五一促销方案策划
    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策划
    五一二护士节方案
    五一期间安全管理意见
    推荐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