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行业分析报告 >> 正文
渤海湾客滚船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成板、塑料薄膜、电器、蔬菜和水果等普通物品,未发现易燃易爆化学危险货物,可以排除因车载危险品货物而引起火灾的可能性。②……。③从d甲板汽车舱卸下的车辆燃烧程度看,许多车辆轮胎被烧损,其中6辆被完全烧毁。火是从低位开始燃烧的,起火的原因是在船舶剧烈横摇下,d甲板汽车舱6、7区车辆移位、碰撞后,导致车辆油箱燃油外溢遇明火(火花)后起火。”
  4、车载危险货物引发的火灾。
  车辆夹带危险品和化学品不仅难以检测,而且假如条件具备便会引发爆炸或火灾,由于危险品和化学品的性质事前不知,给消防带来很大困难,轻易造成大的灾难。典型案例“英华”

轮火灾事故。引起车辆失火的原因是车载袋装化学品甲醇钠破损,潮湿的空气在碰到裸漏的甲醇钠后发生化学反应,在达到一定条件下引起燃烧,从而引燃纸壳。
  二、火灾发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车辆的治理上的问题。
  1、“超限”车辆依然存在。
  “超限”车辆依然存在源于我国的非凡国情,把车辆超负荷装载货物作为赢利的手段,同时汽车改装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各种超高、超长车辆的出现。虽然这几年国家《道路运输治理条例》对车辆进行了规范,也组织了专项检查对“超限”车辆予以打击,但由于受利益驱动,超限车辆依然存在。交通部1号令出台后,从客滚运输治理角度对超限车辆进行治理,船舶检验部门对每艘船舶的甲板负荷进行了核定,在适航证书上予以签注“装载限制”,并附以“车辆系因计算结果与说明”。
  就目前港口和船舶对承运车辆治理而言,将船舶检验部门测定的甲板承载负荷确定的重量,作为对“超限车辆”的把握标准。但这种理解与道路交通治理部门的在查处超载车辆时把握的标准相比,明显要宽松的多。同时港口、船舶对车辆的超限检查,没有交通、道路部门的授权,也不具备法律效力。
  2、车辆的系固,没有完全达到规范要求。
  “大舜”轮特大海难事故发生后的几年来,各级政府、行业治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以及各港航企业,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对滚装客船运输的安全治理力度,使车辆绑扎系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通过最近几次客滚船事故调查也进行了证实。如对“辽海”轮事故车辆舱的戡验时,发现车辆基本做到系固,事后现场未发现本事故航次的车辆因绑扎系固原因而发生倾斜、移位或倒塌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这几年有效的治理,车辆的系固绑扎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不代表车辆的系固绑扎没有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从事滚装运输的单位大部分成立了绑扎队伍,但由于滚装运输的单位这部分人就是定位在体力工人,绑扎人员多从社会上招来的农民工,本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且未进行严格的培训,对系固绑扎的理解就是绑坚固就行了,但怎么去绑?按什么要求去绑,什么是系固有效的标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自身知识、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这样势必造成绑扎系固效果不够理想。因为车辆的绑扎系固并不仅仅是在车辆上挂上链条那么简单,具体系固方法应视车辆的大小、重心的高低、所载货物的种类及气象情况而定,imo第a.581(14)号决议《关于滚装船舶在运输道路车辆时系固安排的导则》中要求,绑绳同水平面和垂直平面的角度最好介于30°至60°。另外要使索具受到适当的紧固作用力,且紧固点应能将作用力从系索转移到车辆底盘,尤其要避免设在保险杠和车轴上。因此即使成立了绑扎队伍但未能经过严格培训,同样不能保证良好的绑扎效果。部分没有成立专业绑扎队伍的则由船员进行车辆绑扎系固工作,使得本来因休息时间不连续和不充足而出现的船员疲惫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期国内豆油市场分析
       月份经济形势分析
       热电厂第一季度经济分析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菜市场重新立项前市场调研及调研…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费保障状况调…
       县市财政运行现状分析
       中药提取物国际化策略分析研究
       第五方物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水利局规划服务发展讲话
    冬季安全生产制度
    浅谈我国校园体育活动计划
    全矿中层干部会主持词
    民政局党总支创先争优事迹材料
    县长采油厂安全事故会讲话
    煤矿二○○五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电力能源经营部爱岗敬业发言稿
    幼儿园小小班家长会发言稿
    教育局加强文化改革总结讲话
    粤海市海湾区政府部门行政首
    行业分析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