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问题报告 >> 正文
浅议涉法信访成因类型存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无法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基层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剧,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矛盾处理不及时等导致赴京赴省越级上访案事件不断增加,非凡是涉法上访已经形成为一种新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工作秩序。因此中心政法委把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拟就如何解决涉法上访问题对涉法上访的成因、类型、当前解决上访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如下拙见。一、诱发上访的成因1.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在基层的农民负担问题、民主治理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困户困难问题,非凡是反腐败问题、干群关系问题、邻里矛盾问题、司法不公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人民群众政治、文化、法律素质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认可度降低,不满足度提高。当看到这些问题非凡是这些问题降临到个人头上时,就会诱发上访事件的发生。2.执法部门的因素当前涉法上访所反映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执法干部不当行为引起的,是干部不依法行政或执法违纪所诱发的。3.接访部门的因素个别接访部门工作人员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对信访群众另眼看待,更有的视信访为“老大难”。对接收的信访材料,只注重例行公事,不着实解决问题,属下级管辖的一转了之,属其他部门治理的一批了之,解决不了的一交了之,最后形成不了了之。致使一个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诱发越级上访。4.上访当事人个人因素有的上访当事人反映问题对处理结果期望值过高,如未满足其要求就四处串联其他上访当事人集体越级上访。二、涉法上访的类型根据信上访当事人所提供的信访事实的真实性,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类型:1.正当有理型。在上访活动中,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胡搅蛮缠的只是少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是有理或部分有理的。我们认为:只要百分之一有理就应划为此类,依法予以处理。2.无理缠访型。在实践中也确有少数人为满足个人无理要求而胡搅蛮缠的,久诉不息。动辄越级上访,集体串联,连续上访,不达到自己的无理要求不肯罢休。3.诬告陷害型。此类上访人数占全部上访当事人中的极个别数。他们为达个人政治目的,利用帐务不公开等现象,无中生有、捏造夸大事实,煽动群众集体上访。我认为:对这类上访当事人处访部门调查结束告知结果后,仍继续无理缠访的,应属打击对象。三、当前解决涉法信(上)访工作存在的问题1.基层信访部门对信访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熟悉不到位,工作无热情,敷衍了事,形成解决涉法信访工作的“三多三少”,即受理的多,得到处理的少;扯皮的多,着实办的少;无案卷的多,有案卷的少,对做好息诉息访工作缺乏信心,致使对重访查无依据。2.信访渠道不畅,接访部门缺乏统一调度,有的一案多访,有的一案多查。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使调查结论不一,使群众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3.督查力度不足。表现为一是调查处理质量不高,结论得不到群众满足;二是立案率、按期结案率偏低;三是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信访工作流于形式。4.立法不完善。对涉法信访无立法,有关问题信访部门难以界定,如无理缠访等,在处理上无法可依,无计可施。四、解决涉法上访的对策1.基层政府部门要抓经济、促发展、办实事、暖人心、注实际、讲诚信、重信访、保稳定。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2.基层涉法信访部门接访人员要疾恶如仇、心系窗口、情系人民、爱岗敬业、不思劳苦、公正执法、恪尽职守。坚持“五心四一样”,做到“四专一提高”,即:接待热心、交谈诚心、询问耐心、记录细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浅谈当前社区矫正应该注重几个问…
   准国家人员认定中几个问题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几…
   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几个问题
   文明拆迁与社会稳定问题探讨
   当前教育收费存问题及对策
   三级利益共同体县乡村权力运作与…
   对国企人才流失问题团组织应有所…
   县小城镇建设存问题及对策浅论
   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哪些困难和问题
 
党员领导组织生活发言
游戏两数巧合等
农村人才管理实施方案
狠抓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报告
读吴仁宝箴言的个人领悟
体育者学习十七大全面贯彻落实科…
法院院长法院会议讲话
纪委干部学习党章心得体会
镇党委换届选举动员大会讲话
广电局发展作风建设计划县
浅议权力防范措施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
浅议雷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议如何搞好后勤安全治理
浅议高校后勤治理与大学生之
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
浅议如何秘书人员职业素养建
浅议主体班学员党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论文浅议网络化
浅议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开放
问题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