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正文
05岁残疾少年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0--15岁残疾少年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找文章到☆-cnwmz.com(https://)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根据×××市残联×××理事长9月17日来×××对我区的残疾儿童受教育及家庭情况进行调研的要求,我们于10月22日对全区各基层残联作了调查布置。这次调查在区教育局、区计生委、区妇儿所的配合下于11月20日顺利完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0—15岁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503人,通过调查摸底,503人中有视力残疾19人,听力语言残疾57人,肢体残疾25人,智力残疾349人,精神残疾10人,综合残疾43人
二、调查结果。
1、残疾少年儿童基本情况。
残疾程度情况:轻度残疾276人,中度残疾161人,重度残疾66人。
受教育情况:初中115人,小学158人,幼儿园17人,辅读学校75人,聋校34人,盲校7人,聋儿语训部12人,学龄前弱智幼儿班6人,在家失学79人。
503名残疾少年儿童中学龄前儿童44人,入园人数27人,在家失学人数17人,入园率为61.4;学龄少年儿童459人,入学人数397人,在家失学人数62人,入学率为86.5。
中轻度学龄期智残儿童309人,入学人数276人,在家失学人数33人,中轻度智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为89.3。
康复情况:受康复练习50人,手术矫治21人,药物治疗76人,未进行治疗356人。
致残原因:先天269人,遗传60人,因病致残57人,其他原因117人。
家庭收入情况:月人均收入250元以下125户,250元-500元136户,500元-1000元109户,1000元-2000元34户,2000以上5户,月收入无和未填写94户。
2、残疾少年儿童父母情况。
父母健康情况:双方健康386户,双方残疾17户,单方残疾57户,单亲家庭41户,孤儿和空白未填写2户。
父母受教育情况:研究生1人,大学大专22人,高中中专技校83人,初中571人,小学206人,文盲、情况不明等78人。
父母就业情况:就业635人,无业323人,退休3人。
三、调查分析
通过这次对全区残疾儿童的调查和摸底共调查出0-15岁残疾儿童503人,目前503名残疾少年儿童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从致残原因的调查情况看,先天致残和遗传致残是造成少年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有329人,占总数的65.4。因病致残和不明原因致残也是一个因素。
2、残疾少年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月人均收入低于500元以下有261人,占调查人数的51.9,他们除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难以承受康复治疗教育等费用。
3、通过调查,较为突出的是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不能正确面对现状,有不少家长根本不肯承认自己的子女智力上存在问题,而盲目责怪教师教学不力。
四、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大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卫生部门要对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跟踪,减少因病致残和不明原因致残情况的产生,进一步做好社区康复工作。
2、建议各级政府关心生活困难的残疾少年儿童家庭,为他们就业提高收入创造条件。建议教育部门适当减免学习困难学生的学杂费,使他们享有教育权利。
3、建议教育部门举办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家长培训班,宣传有关智力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子女智力上的问题,同时教育部门对智力有问题的学生鉴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处于不定型期间,他的可塑性很强,不能轻易地带上智力残疾的帽子,而在校期间一律称为学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地非法经营车辆调查报告
       警惕上市公司制造利润陷阱调查报…
       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调查报告
       县乡镇问卷调查报告
       县取消农业税后调查报告
       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当前企业员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出版物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向调…
       小学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员工离职流程
    公司党委书记职代会讲话稿
    教育系统工会主席考评情况
    高二期中考试班级计划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
    纺织女工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市房管部门政务公开汇报
    学校广播站个人小结
    社区妇联计划
    水利局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报告
    普陀区物价局年总结及05年思
    卫生局长05医政科教会议上的
    公司05总结表彰大会主持串稿
    95岁高龄老代表披露一封公开
    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串词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