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钻井三分公司的党政报告

强化“三检查”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因疏于管理、检查不细、考核不严而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要一并追究主管领导、业务管理者和事故责任者的所有责任,以此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后勤办公楼、车库及生活库房安全管理,认真查找电线路隐患,彻底清理所有库房的卫生及规格化,特别是要加强车库及车辆交通的安全管理,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万无一失。

4、强化职工技术

学习,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2004年,要按照公司建设“三高”队伍、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抓好全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计划,健全组织,抓好落实。分公司将结合钻井生产实际,全年计划举办2次大型的岗位技能及业务理论考试,对成绩优秀的个人进行奖励,对考核成绩达不到要求标准的个人和集体,分别进行奖金处罚。另外,对考试成绩始终表现突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比较过硬的同志,分公司将重点考虑选拔到技术岗位上进行实习,培养后备技术骨干。各基层队要按照分公司的总体要求,制定本队的学习计划、授课内容和考核标准,成立相应的组织,形成文字性的制度。分公司将把基层技术培训学习情况作为双文明考核的一项内容,并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2003年,分公司要进一步抓好特殊工艺井尤其是水平井钻井技术及施工管理经验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我们施工复杂井及水平井的技术实力和施工管理经验,以此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最大份额的钻井施工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分公司将利用生产淡季时间,邀请公司全质办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分公司质量管理工作及qc小组活动效果。总之,要通过强化全员的技术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的操作人才队伍,为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竞争实力,不断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5、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塑造过硬的管理者队伍

领导班子的素质和作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目前,我们的个别领导班子,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不务实际、作风漂浮等问题,在管理上,存在着怕得罪人、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心中没数等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然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后患。2004年,分公司将重点抓好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不断塑造过硬的管理者队伍。

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基层队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我们有很大的一部分基层队,都是停留在被动应付检查、被动接受监督的管理水平上,缺乏主观能动意识,缺少创新精神。分公司将把这种被动式的管理逐步向主动抓好管理转变。2004年,分公司将把每月的奖罚情况、全年的安全、质量、效益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和评定,对连续2年以上处于末位的基层队要考虑干部的调整和淘汰。对于管理好的队,各项工作始终处在分公司前列的,在年底评推选先进时,将重点进行推荐。要不断通过建立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和监督基层自觉抓好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提倡多深入基层。只有我们身在基层,才能看见真的情况,才能帮助基层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减少给基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要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树立公仆意识和表率作用,不断提高机关的良好形象和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勤政教育,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首先,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来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把手中的权力变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精神动力;另外,就是要杜绝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农牧企业工作党政报告
       支行反洗钱工作党政报告
       居委会工作党政报告
       通信公司代表大会工作党政报告
       全县广电工作党政报告
       农村卫生工作党政报告
       铁通职员工作党政报告
       供电局工作党政报告
       交通局安全工作党政报告
       印刷工厂党政报告
     
    双百千结对共建文明经验总结材料
    城投公司年终报告
    学生国庆演讲稿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表彰动员电…
    国税系统队伍建设活动总结
    食品安全监管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计…
    庆六一文艺演出节目串词
    副区长交通安全讲话
    县党支部主任就职心得
    组织部长县经济务虚会发言
    钻井队柴油机司机长典型发言
    中共钻井三分公司委员会换届
    石油钻井先进事迹演讲稿
    石油钻井队开拓国际钻井市场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